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学会简介 新闻频道 研究动态 成果展示 专家访谈 年谱简录 恨水文斋 文苑奇葩 馆藏陈列 史海钩沉 影视展播
  最新公告: 站内检索:
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 你当前所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 成果展示 >

第九次研讨会综述

时间:2015-10-13 17:06 来源:张研会 作者:谢家顺 点击:
“张恨水与文化自强”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池州学院    谢家顺
    7月17日至20日,由《新文学史料》编辑部、安徽省政府参事室(安徽省文史研究馆)、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潜山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安徽国锦影视传媒有限公司协办的纪念张恨水诞辰120周年暨“张恨水与文化自强”学术研讨会在张恨水的故乡安徽省潜山县召开。来自北京、上海、重庆、广东、江苏、陕西、河南、辽宁、湖北、吉林、四川、安徽等省市及韩国近5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会。
    研讨会期间,与会专家学者参观了张恨水墓园,见证了张恨水纪念馆开馆,近距离领略并感受了张恨水先生的精神风貌。
    会议围绕张恨水生平及其作品,从张恨水通俗范本的文化正能量、张恨水抗战文学、张恨水作品的社会史价值与海外传播以及张恨水与地域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入交流与探讨。
一、关于张恨水与文化自强
    会议围绕“张恨水与文化自强”主题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讨。
    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从文化自强角度,指出张恨水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一生追求小说创作艺术手法的改良,这个改良是一种老老实实的老骆驼精神,他信奉诚实、正义,并最终奠定了张恨水的文化自强。    
    汕头大学教授燕世超以《独立人格与文化自强》为题,阐述了张恨水的文化观,认为张恨水始终对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保持警惕并不遗余力地进行批判,却又对西方文化优秀的一面与中国传统文化做比较。认为张恨水把拯救中华民族的希望寄托在继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下层士兵、市民和知识分子身上——表现在现代国民人格建设和民族振兴在于文化自救两方面,并最终寄希望于传统文化的自我更新。
    文史专家徐赟、陈世中梳理了张恨水研究历程,将张恨水放到文学史、文化史坐标中考量,认为这一研究历程具有“文学史定位线索”和“文化史定性线索”,并进而探讨了传承张恨水文化精神与文化创新可操作的“四个途径”,即进旅游景点、进社区校园、进影视剧与网络、进世界文学艺术宝库,让张恨水研究可持续发展,形成文化“名片”,达到弘扬特色文化以及文化自强与创新的目的。
    安徽师范大学教授谢昭新探讨了张恨水与儒家文化的关系,认为儒家文化思想反映在张恨水文学创作上,一是“治世”,即小说中的理想人物大都具有较强烈的家国观念和民族意识,一是“做人”,即这些人物思想与行为讲“礼”行“仁”,具有儒家文化的人伦道德规范。
    复旦大学博士生王凤娟则从张恨水地域文化品牌角度,论述了其具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经济价值、强化区域文化认同和丰富区域文化内涵的社会价值以及保护和传承张恨水文学遗产的文化价值,并探讨了这些价值的可行性实现途径。
    池州学院副教授陈广士、许思友指出,张恨水的很多小说都表现出明显的才子佳人理想,这一理想既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赋予作者的,又是作者受到现实生活影响的必然结果。他们认为在传统理想和现实生活的双重作用下,张恨水笔下的才子佳人展示出作者独特的审美理想,其才子佳人主人公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应有的贵族气质,进而表现出一种似乎与其身份不相符的平民意识。
    文史专家林斗山则以张恨水小说回目联语为对象,探讨了张恨水所走的文化自强之路。
安徽师范大学教授方维保、博士生彭正生和巢湖学院教授方习文探讨了张恨水早期小说创作与佛教文化的关系,认为张恨水早期小说创作,佛教文化不仅从叙事、人物形象等形式层面,还从精神层面渗透到其中,并从对他早期创作的小说文本的解读中,得出这些小说蕴含着较深刻的文化内涵,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温奉桥认为,张恨水小说的自然景物描写、语言描写及风土民俗描写等具有地道的“北京气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北京叙事,是中国现代文学“文学北京”建构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向读者展示了老北京的文化心灵,具有重要的文学与文化价值。
    池州学院副教授姜友芝分析了张恨水作品的启蒙主义思想,认为其笔下人物语言、行为鲜明地凸显出民主与平等并重的思想以及婚姻自主的思想,与“五四”时期启蒙主义思想相吻合。
    文史专家汪启明从张恨水的文学创作实践与创作理论出发,认为张恨水的“赶上时代”文学主张传递了七个文化自觉意识,即传承意识、发展意识、创新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时代意识、民族审美意识和文化消费意识。
    以上从不同层面论及张恨水与文化的关系,既有涉及理论层面的理性分析,又有可供现实操作的途径选择。
二、关于张恨水小说文本及其他文体
    立足文本,对张恨水及其作品进行宏观把握与微观解读,是本次研讨的又一特点。
   (一)小说文本价值分析
    太原大学副教授焦玉莲、马婧论述了张恨水对章回小说的改良;安徽师范大学教授杨四平尝试从地方文学史角度对张恨水做了安徽文学史表述;安徽师范大学研究生储慧静从从主旨内涵、文体结构上分析了张恨水对新旧文学的整合,认为处于新旧文化交替时期的作家张恨水对于作品创作内涵的选择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之下,张恨水结合时代精神,对通俗文学进行了现代性改造,打通俗雅的界限,很好地处理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这种对新旧文化间的和谐处理不仅对文学史有着标志性意义,也对整个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
    安徽大学王木青博士从张恨水的写实追求与新文学作家的批评出发,认为此前学界为张恨水辩护者,大多从他对中下层市民苦难生活与反抗情绪等现实批判性方面突出其进步意义。而这只是他写实的一个部分,张恨水对都市化进程中传统价值与现代价值交汇时期人的道德失落的批评以及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审美品质才是构成其自身独特的写实形态的主要标志。他还说,张恨水从五四新文学作家的现实主义理论中得到启发,增强了小说的时代感和真实性,同时保持了通俗小说重道德批判的品质,体现了建构理想人格、企求社会稳定的愿望。并且,王木青还认为,张恨水将现实写真与浪漫传奇相结合,让读者在情趣描述中接受道德启迪。但是,在左翼理论家的批评声中,他淡化了自己的写作个性,挤压掉所谓非写实的因素,从而限制了自己艺术才能的发挥。这是过于强调写实文学功利性导致的对作家审美趣味桎梏的表现。
    文史专家唐北海认为,张恨水小说具有革新传统、立足大众和社会为经、言情为纬两大特征。
(二)经典小说文本解读
    1.《八十一梦》
    西南大学胡安定博士以戏仿策略与阅读共同体为切入点,认为《八十一梦》是一部戏仿力作,作者为排解苦闷的趣味立场呈现出复杂游移的戏仿姿态,使《八十一梦》文本世界显得丰富而多元。不论是对源文本的礼敬或者颠覆解构,抑或娱乐游戏,还是在戏仿文本中对现实的批判揭示或者暧昧抵抗,都让《八十一梦》蕴含了多重的趣味,由此造就了其丰富的戏仿形态:既有时空穿越的陌生化呈现,也有拼贴混杂的“上下古今”式戏谑,还有对新文学文体的降格化戏仿。读者成功地完成了对源文本和戏仿文本的双重“解码”,从他们索引式的阅读方式可以看出,因其文化趣味、文学记忆、阐释方式等趋于相近而形成了一个鸳鸯蝴蝶派的阅读共同体,这一通俗文学共同体对当时的文学生产机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2.《啼笑因缘》
    陕西师范大学刘征博士论述了《啼笑因缘》的成就;文史专家芮立祥从戏性、世性、根性方面论述了《啼笑因缘》的情节结构。
    3.《金粉世家》
    蚌埠学院副教授华全红对小说中的白秀珠形象进行了全新解读,认为白秀珠形象对了解中国1930年代前后的城市女性形象和妇女思想解放的历程具有重要的文化认识意义。
    安徽科技学院副教授陆山花、文史专家朱显亮通过张恨水经典小说文本的解读,认为张恨水的小说语言平易朴实、明白如话,简而不陋、似清实腴,对话符合人物不同身份和性格,对不良人性或社会现象则以讽刺性语言描画,笔意从容,画面感强。
   (三)张恨水散文与对联
    一直以来,学界关注较多的是张恨水小说,而对张恨水散文及对联关注较少,这次会议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几位学者对散文与对联的关注。
    安庆师范学院陈宗俊博士通过对1949年以后的张恨水散文创作的梳理,发现张恨水1949年后的散文创作以文艺性散文为主,而且在这些散文中,张恨水以唱颂歌和作检讨的方式表达他赶上时代的决心;同时,认为他在散文中回归内心,坚守做人底线,坚持文学品质,而且这种散文特点的形成,与他的人生追求、“革命认同”以及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等因素有关。而苏州大学博士生张琳则从九个方面分析了张恨水散文创作中存在的矛盾和张力,并努力探讨这些矛盾形成的原因,认为这些散文展示了作家的思想、人格与品性。
    苏州大学教授汤哲声则对张恨水《水浒人物论赞》的品味做了思考,认为《水浒人物论赞》独特之处在于既有一个稳定的研究对象,又有一个流动的思绪,其中所具有的国家本位意识,是当时中国最高境界的民族精神。他还认为张恨水从家庭的观念、真诚的观念、趋避的观念、女人的观念来褒贬梁山人物,集中地体现了张恨水超越党派、超越纷争,始终坚守着儒家做人的人格;《水浒人物论赞》中体现出来民意的立场,实则是要表达民情民意,抒写了张恨水的传统文人情怀。
    池州学院教授谢家顺从张恨水小说中的对联入手,认为张恨水的文学史意义不仅在于将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发扬光大,而且在于继承“以诗入文”的传统,成功地使用对联这一艺术样式,将其引入小说创作,使对联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他还认为对联在张恨水小说中具有审美及叙事、感事功能,是对中国传统章回小说的通変与创新。
   (四)张恨水与媒体
    文史专家解玺璋从张恨水在《新民报》时期的报人视角切入,认为张恨水这一时期的作为和表现体现了传统文人的情怀与报人的良知。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审王满新在总结报人张恨水研究现状、指出报人张恨水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的基础上,认为随着文化产业和交叉学科的发展,综合研究、跨学科研究、交叉研究已经成为可能,在这样的背景下,从报人角度和编辑视域关注、解读和研究张恨水将成为一个广阔的空间。
    安徽师范大学教授方维保、博士生汪注从小说家与报人的双重身份出发,从张恨水小说的新闻性修辞,以及副刊创作的传播和互动机制、张恨水小说的新闻性与审美性的平衡方面,探讨了张恨水小说的新闻性与副刊媒体的关系。
   (五)张恨水与其他作家及其作品比较
    苏州职业大学石娟博士通过《啼笑因缘》、《亭子间嫂嫂》的比较,从商业运作视角探讨了报纸副刊与小报连载小说的差异。
    韩国学者薛熹祯从身体想象与女性解放角度,比较了鲁迅和张恨水小说中女性形象异同,认为鲁迅由于未能完全摆脱传统的男性视角,即使是客观、清醒地思考女性,也无法真正进入女性内心世界;而张恨水从女性立场去书写女性内在的精神创伤,尤其是一系列女性积极谋生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女人“出走”以后怎么办的回答,填补了鲁迅留下来的空白。
    (六)张恨水抗战作品再研究
    安庆师范学院皖江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郑炎贵系统地梳理了张恨水小说创作之抗战转化的全过程,具体探讨了他从思想意识、创作主题到技术手法、体式文本的全覆盖式的成功改良,认为张恨水通过与新文学家的交流、批评以及自己富有智慧性的独立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理论:既要赶上时代,又要面向“赶场”,落实文艺大众化应求实效;既要吸收外来文化,又要坚持传统文化精华,两副重担必须交流;既要正面颂扬抗战,又要揭露不利抗战;既要杜绝低级媚俗的趣味主义,又要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包括有益的“趣味”的统一。他认为,抗战转型使张恨水与新文学家同向平行,实现了创作与读者的沟通、古今中外与雅俗的融通。
    文史专家张一莉、张一琪、张迅在介绍抗日战争中张恨水与其弟妹关系基础上,论述了张恨水抗战作品的历史作用于现实意义。
   (七)张恨水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苏州职业大学童李君博士的《啼笑因缘的弹词改编》,安徽师范大学讲师杨惠的《张爱玲散文中的张恨水现象》,池州学院副教授向叶平的《〈夜深沉〉原著与电视剧的异同》,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陈由歆博士的《一次生不逢时的重版——从啼笑因缘重版看“十七年”范式》,安徽农业大学副教授沈琳《张恨水在高校教材中的传播与接受》,文史专家宋海东的《张恨水的外文译本与翻译出版模式探究》,或从改编,或从阅读与翻译出版角度,论述了张恨水小说在传播、接收过程中的现象和特点。成为本次研讨会新的关注点。
   (八)张恨水史料研究
    四川外语大学朱周斌博士从新发现的张恨水两篇佚文入手,阐述了张恨水与现代杂志的关系;文史专家张孝祥通过大量史料论述了张恨水与郝耕仁、张九皋交往与友情以及对新闻工作的贡献。
   (九)新的角度与研究方法
    池州学院副教授汤文益引入文学社会学的原则和方法,重点考察了《北雁南飞》的思想史“坐标”。
   (十)随感式评论
     史专家陈义文、汪强胜通过张恨水代表作的梳理,认为张恨水作品集缠绵的爱情、深沉的家国情、醇厚的友情与儒家的仁爱、西方的博爱为一体,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文史专家储北平以“山”(天柱山)“水”(张恨水)品牌为切入点,畅谈了这一品牌的现实意义。
    此外,文史专家徐霁旻的《浅论徐文淑对张恨水的历史影响》也写出了新意,对张恨水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关于新世纪张恨水研究的思考
    本次研讨会,众多学者还联系现实就新形势下如何深化张恨水研究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会长季昆森从提升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推进文化自强的角度,高屋建瓴地对这次主题研讨的时代意义作了精辟的概括。他认为此次研讨会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创意意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生活的需求,又具有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深刻揭露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罪行的现实意义。
    北京大学教授孔庆东认为,张恨水研究要做到三个超越,即超越雅俗、超越地域、超越国界。
   《文学评论》主编陆建德认为,张恨水生活于20世纪上半叶,张恨水研究要关注当时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文化特点,以及这一特点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希望从这一角度有所拓展。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朱万曙建议,张恨水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词,张恨水研究是否可以将古典文学和现代文学打通。
    池州学院教授谢家顺认为,作为报人兼作家的张恨水,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杂文评论,可以将其与张恨水的文学作品参照阅读,来理解张恨水的抱负与情怀。同时,在关注文学文本这些无形的精神层面的同时,还要扩大研究范围,关注那些作为精神层面的载体,那些有形可见、具体可感的诸如故居等。研究者要参与故居的抢救与保护开发,挖掘其中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张恨水研究要走出书斋,注意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持;要加大张恨水作品的搜集与整理的力度,出版新的《张恨水全集》;要关注新媒体对张恨水的作用,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及时发出传递张恨水研究的声音;要探索张恨水作品传播与普及新路子,推进张恨水作品进教材、进课堂(小学 、中学、大学),继续尝试张恨水作品的影视改编。(原载《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友情链接  
 
  •  安徽省社科联 |
  •  安徽省民间组织管理局 |
  •  潜山县政府网 |
  •  潜山热线 |
  •  炫乐网络 |
  •  
    Copyright (C) 2013 张恨水研究学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炫乐科技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潜阳路368号 邮箱:zhsyj88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