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故乡有很深的感情,创作的素材大多直接取材于潜山,每年过年都面向潜山的方向拜祭祖先……关于张恨水与安徽的关系,不单单是生活在这里,工作在这里而已,其间更充满着血浓于水的母子亲情。8月26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副会长谢家顺。
关键词:感情
“张恨水是潜山岭头乡黄岭村人,原名张心远,‘恨水’笔名取自李煜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谢家顺说,作为20世纪安徽的历史文化名人,张恨水是安徽的一面旗帜,对于他个人来说,对故乡的深厚感情从很多细微之处表现出来。 “他虽然在江西南昌出生,可始终认为自己是潜山人,而在他的小说、散文作品里,对故乡的民俗风情,张恨水或进行直接描述,或将其穿插于故事情节之中,或回忆。 ”除了文学创作之外,张恨水起的笔名也有很多是取自安庆,如他多次使用的“潜山人”、“天柱山人”、“天柱峰旧客”等。
在谢家顺的介绍中,记者了解到,虽然张恨水的晚年生活在北京,可是每逢过节他还是遵循老家安庆的风俗拜祭祖先,“一般是面向南方,潜山的方向。 ”
关键词:交友
“在交往的安徽名人中,张恨水最仰慕的当属陈独秀,当年他从芜湖赶往北京想报考北京大学的时候,就是因为陈独秀是北大文科的学长。 ”谢家顺告诉记者,虽然当时因为工作压力张恨水没能考上北大,但是后来在重庆张与陈独秀有了接触。
1938年7月初,陈独秀乘船抵达重庆,张恨水闻讯后,与张慧剑等报界同仁及高语罕(陈独秀挚友)登门拜访,并替其设宴洗尘。 “张恨水写过4、5篇文章纪念陈独秀,1942年陈独秀与世长辞。张恨水闻此噩耗,以《陈独秀自有千秋》为题行文,刊登于1942年6月2日的《新民报》。 ”之后,张恨水在陈独秀逝世后的一个多月,再次撰文悼念陈先生。
在谢家顺介绍中,记者了解到,除了陈独秀外,当时《新民报》的“三张”也是名噪一时的。“张恨水、张友鸾、张慧剑,三人感情极其深厚,被称作三个徽骆驼。 ”此外,在重庆期间与他交往的高语罕、族兄张东野,以及引荐他到《皖江日报》的挚友郝耕仁都与张恨水交情极好。
关键词:足迹
虽然出生在江西,可是安徽对张恨水的影响最深,他在安徽也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回忆。 “1905年,因父亲病逝,10岁的张恨水随母亲回到老家潜山读书,当时即有了‘少年才子’的称号。 ”谢家顺告诉记者,张恨水在安徽走上了新闻道路,1918年2月,他经挚友郝耕仁介绍到芜湖《皖江日报》任总编辑兼编文艺副刊,在工作期间养成了他敏锐独特的眼光和社会洞察力。“最忙的时候,张恨水要为各地报纸同时写七部长篇连载小说,从此走上报人之路。 ”1919年秋,张恨水离开芜湖到北平(今北京),并于1921年任芜湖《工商日报》驻京记者。1937年,张恨水因病到芜湖住院治疗,病愈后回故乡潜山县城,1938年初,离开潜山。
“1946年春,抗战胜利,张恨水从重庆回故乡安庆,受到安庆各界名流的盛情款待。 ”谢家顺说,张恨水最后一次回故乡是1955年夏天,“他是只身南游,经合肥抵安庆,回到阔别十年的故土。”而看见家乡面貌的变化,使张恨水激动不已,回北京后,他便写下中篇游记《南游杂志》,发表于香港《大公报》。
关键词:事件
“张恨水在芜湖掀起了最早的学生运动。 ”谢家顺表示,1921年,张恨水应邀在《皖江日报》连载长篇讽刺小说《皖江潮》,后被芜湖学生改为话剧公演,这也是张恨水作品首次走上舞台。
而在抗战期间,张恨水还在潜山发表过一次演讲。 “1937年12月南京失守之前,张恨水将一家老小三十多口人,从南京撤迁到老家安徽潜山黄岭故居。张恨水应潜山抗日动员委员会之邀,做了题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演讲。之后,张恨水又应邀到梅城小学做题为《我们一定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的演讲,引起了轰动。 ”
关键词:皖江文化
植根于安徽的皖江文化也对张恨水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皖江文化对他的人品及文品的滋养与影响起到很大作用,特别是天柱山雄浑厚重、顶立率性的山品与教仁坚毅、淳朴务实的民性相融洽的地域环境中所生发出的独特人文历史气象熏陶了张恨水,使他的为人与为文显现出忠厚坚毅,朴素勤俭。 ”
谢家顺说,皖江文化提倡勤勉、节俭,重视伦理、教育,鼓励读书,提倡诚信,开拓、创业等进取向上的精神特质对张恨水产生影响,使得他成为一名具有爱国心,富于正义感的作家,而在其作品里的审美取向、皖江文化的隐性传承也是显而易见的。
此外,张恨水以文学形式形象记载了20世纪初皖江地区的山川景物、民俗风情,也成为后人一种形象的历史文化教科书。“皖江文化哺育了张恨水,张恨水弘扬了皖江文化,两者互动发展,成为皖江画廊中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