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40年代初,以抗战戏剧和小说驰名陪都文坛的才女、著名作家赵清阁,偶尔为重庆《新民报》副刊写稿,她还应聘为该报《特约撰述》栏目作文,因此结识了享誉海内外的章回小说大家张恨水先生。在赵清阁的印象中,张恨水是一位儒雅朴实的忠厚长者;他不苟言笑,但却能下笔千万言。
1942年10月28日,赵清阁借游览南温泉之便,走访了张恨水先生。南温泉是重庆风景胜地,张恨水的家就在景区内建文峰与仙女峰之间的桃子沟。桃子沟中有一条小溪,溪畔的缓坡上建有多座用竹篾和泥巴筑成的“抗建房”,屋顶是用山上的茅草盖成。张恨水一家就住在临溪的一座茅舍内,茅舍有三间小屋,其中有一间是张恨水的书斋兼卧室,临窗置有短案一张,短案上堆放着书报和文房四宝,这是张恨水读书写作的小天地。下雨天茅屋常常漏水,张恨水及家人得随时备好盆盆罐罐,以应急需。他风趣地给这漏雨的茅舍取了一个极富情趣的雅号:“待漏斋”。小窗外溪水潺潺,绿树葱郁,环境十分幽静。张恨水告诉赵清阁,居此小屋,既利于写作,又可以躲避空袭。不错,抗战期间,张恨水就在这茅舍内写出了《八十一梦》、《夜深沉》、《水浒新传》、《丹凤街》、《秦淮世家》、《傲霜花》、《大江东去》、《牛马走》、《虎贲万岁》等数百万字蜚声中外的作品。赵清阁看到这简陋的住所,想起张恨水先生取得令人称羡的文学成就,不禁肃然起敬。
就是这天,张恨水放下正在撰写的小说,特意为赵清阁画了一幅青山倚江,松柏成荫,翠竹丛中一角楼阁的水墨丹青,以此纪念他们的文字之交。张恨水笑称:他画的是双关义的“清阁图”。因为,他知道赵清阁住在嘉陵江畔的北温泉,那里确是依山傍水,花木扶疏。刚刚放下画笔,张恨水对画作端详了一阵,他意犹未尽,又兴致勃勃地在画上题诗一首:
闻道幽居不等闲,一渠流水数行山。
欲寻清阁知何处,只在苍松翠柏间。
张恨水的画作和题诗令赵清阁喜出望外,想不到恨水先生不但长于小说,诗画也是这般清新俊逸,别具风致。
945年,中国人民经过八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终于赢得了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流亡到陪都重庆的各界人士,纷纷离渝还乡。张恨水与赵清阁,陪都一别就是15年,其间音书两绝,缘悭一面。出乎预料的是,1959年他们竟在北京中国文联举办的春游活动上邂逅了。当时,张恨水步履蹒跚,老态龙钟,与陪都时期的恨水先生判若两人。他因患小中风,再也不能写作,只有口述,由别人代笔。两人相对慽慽,这是张恨水、赵清阁两位抗战时期的文友最后一次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