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日晚19:00,著名作家、文艺评论家解玺璋在松社举办了他的新书《张恨水传》全国首发会。分享会上,解玺璋老师从张恨水的三重身份一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梳理,让我们全面认识了一直以来张恨水被误解、被轻视、被冷落、被忽略的文学地位。
笔耕不辍张恨水
在张恨水先生72年的人生旅途中,除了1949年因脑中风偏瘫不得不停止写作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才恢复体力,剩下的时光里他没有一天不是手握毛笔的,他一生共写下了三千多万字的小说、诗歌等文学佳作。其中,《春明外史》《啼笑因缘》《京华春梦》《金粉世家》《夜深沉》《纸醉金迷》等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因此,他的作品往往比他本人拥有更广泛的社会知名度,我们对张恨水的了解也仅止于“小说家”这一个身份,殊不知,他一生中办报比写小说的时间还要长,小说全部都是在报纸上连载的。

张恨水自幼家中生活贫困,却一直没有放弃文学梦想,后经几多波折,机缘巧合进入《皖江日报》做总编辑兼编副刊,并在该报上连载《紫玉成烟》,开启了他的报人兼文人兼小说家的职业生涯。随后,张恨水来到北京继续过着靠笔吃饭的生活,在北京,他越写越多、越写越好,生活条件逐渐改善,就将全家14口人都接来北京生活。解玺璋老师认为,张恨水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文学成就,一是自幼读书带来的影响,二是来自家庭的压力,让他不得不坚持写作。
真正文人张恨水
纵观张恨水对文人理念的坚守,解玺璋老师由衷佩服他的一身正气和刚正不阿,老舍先生曾评价张恨水为“真正的文人”。首先,张恨水不重仕途,不入官场,不攀附权贵,他甚至轻视那些想要进入仕途的人。他一生办报,却并不为任何政治团体服务,只站在民间立场为世人的情怀“说话做事”,严守自身的清白和尊严。其次,张恨水在个人生活中时常多愁善感,他一生中娶了三位夫人,并用他极高的情商将这三人的关系维护地恰到好处。可能这也是他之所以在每部作品中都要书写人世间情爱纠葛的原因吧。再次,他在生活中极其热爱花草,能把日子过得如诗情画意般清新淡雅。据解玺璋老师介绍,张恨水对菊花非常有研究,可以培养出多个不同品种的菊花,而身为文人的那点情趣,也让他在插画时总能别出一番新意和境界。最后,张恨水先生作为文人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他一方面多愁善感、怜香惜玉,一方面又狂放清高,直言无讳,不管这个人身份与地位有多高,在他的心中自有一把正义的尺子。
民国时期,众人阅读张恨水的小说,无一例外几乎都是从连载的报纸上看来的。可以说,张恨水因小说而成为南北各报追捧的对象。自17岁开始闯荡社会,张恨水参与了众多报纸的编印,包括《皖江日报》《世界晚报》《世界日报》《朝报》《立报》《南京人报》《新民报》《益世报》《晶报》《申报》《工商日报》《新闻报》等。他在办报生涯中曾与读者“约法三章”:
(一)绝对不谈大问题。政治上的也罢,社会上的也罢,只拣些琐碎的事来说。好像人家吃面包,我们只在桌上去搜集些面包屑。
(二)绝对不批评大人物。我们从前就犯这个毛病,蚍蜉撼树,要想——而实在不平的事也太多,管得了吗?
(三)不研究高深的学问。这条似乎累赘,柴米油盐酱醋茶里面,哪有什么高深学问,不过凑成三章罢了。
由此,解玺璋老师说:“张恨水在办报时尤为看重报纸的独立性和公正性,《世界晚报》曾有十六字方阵作为办刊宗旨——言论公正,不畏强暴,不受津贴,消息灵确。同时,张恨水在报纸上连载自己的小说,正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不畏权贵和政治的压力,只写自己愿意写的那些民间故事,为大众的庸常生活带来一些消除乏闷的趣味。”
张恨水年轻时代读的那些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书籍,塑造了他独特的文人气质,和清高雅致的文学追求。回首中国文人历史,你能看到,只有他一人落落寡合地站在一方清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