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研究从1986年10月组建张恨水学术研讨会筹委会算起,已历经15年;从1990年5月张恨水研究会宣告成立至今,已历时10年。回顾15年来,特别是10年来的工作,主要做了以下十件实事。
(一)狠抓宣传舆论,扩大张恨水的社会影响
在组织开展张恨水研究活动中,坚持以舆论为先导,特别是在起步的头几年,更是把宣传放在突出的位置。联络和组织县内外、省内外有关人士,先后在《人民日报》及其海外版、《光明日报》、《中国文化 报》、《文学报》、《文艺报》、《团结报》、《文学评论》、《通俗文学评论》、《当代文学研究月刊》、《大时代文学》、《华东信息报》、《北京日报》、上海 《新民晚报》、《特区时报》、《安徽日报》、以及台湾《新知识》杂志,香港《紫荆》杂志和《文汇报》等海内外几十家报刊上发表关于评介、研究张恨水其人其作和报道研究活动与成果的各类文稿200余篇,约20多万字。仅1997年11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三次张恨水学术研讨会闭幕之后,就有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作家报》等19家新闻媒体相继作了报道。《文艺报》以《请张恨水指点当代通俗文学创作迷津》为题,发表了1500余万字的会议消息。
在通过新闻媒体广为宣传的同时,本会秘书处先后编印了《张恨水小传》、《张恨水研究会简介》、《名人、学者论张恨水》、《张恨水研究活动大事记略》等多篇专题宣传材料,约10万多字,各印发1000本。从1998年10月第一次张恨水学术研讨会以来,在不同的时间内,秘书处先后编印反映张恨水研究信息与动态的各类《简报》24期,约8万多字,每期印发百余份。
十多年来,在县内外、省内外召开不同规模的座谈会、汇报会、报告会、纪念会、新闻发布会10余次,参加的达700多人次。1994年10月,在潜山召开了张恨水百岁诞辰纪念大会,省内外与会者达300余人,其中有文化界高层人士,有省、市、县党政领导,有来自11个省市的专家学者和张恨水先生之亲属、子女等。
为形象直观地宣传张恨水其人其作,1994年本会秘书处与安庆电视台联合摄制了《真正的写家——张恨水》专题片,于1995年4-9月在安庆电视台、安徽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先后播放。其间,美洲东方卫星电视网在芝加哥向北美进行了播放。秘书处还撰文并提供照片,在《安徽画报》上以一个专版介绍了张恨水的生平事迹与张恨水的研究活动。
(二)广泛收集张恨水的资料、遗物
十多年来,特别是本会成立的前后几年,先后派人七上北京、四赴上海、三到南京、两到重庆、并去西安、成都、合肥、芜湖、安庆等地,在有关部门的大力协助下,共收集《张恨水全集》、《张恨水选集》、《张恨水散文集》、各种版本的张恨水著作单行本等415册;张恨水手稿及其影印件8份,约4万字;评介、研究张恨水专著及刊物10余种、百余册,约2千多万字;张恨水作品改编的电视片3部,现已制成光盘;各类照片200余张;遗物大小44件。请名家孙起孟、林默涵、高占祥、周而复及台湾蒋经国、陈立夫等题辞、作画26幅。
(三)兴建张恨水陈列馆和建立张恨水研究资料中心
为发挥张恨水资料和遗物有效作用,1994年,在1988年建立的“张恨水陈列室”基础上,投资近二十万元,在县城西北皖光苑内,兴建了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的“张恨水陈列馆”。馆前和左侧,有水榭、亭台和碑林。根据1992年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第45号《会议纪要》,该馆已于1996年1月,移交县文物管理所管理。从1994年10月开馆至今,已接待参观者6万人次,其中海外600多人次。
1999年,本会从张恨水研究基金中拿出20多万元,在县城解放路购置了200平方米的商品房,作为张恨水研究资料中心。多年来收集到的各种资料和遗物,除部分陈展于张恨水陈列馆外,都收存于该中心,以便向读者和研究者提供服务。
(四)组建和不断扩大研究队伍
十多年来,本会坚持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乃至海外,广泛团结和联络有志于张恨水研究的专家学者和各界有识之士。通过登门拜访、电函联系、召开会议和交流期刊与简报等多种形式与途径,已在县内外、省内外、海内外,组建起一支以专家学者为主体的、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老中青结合的,近200人的研究队伍。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的120余人,省外的90余人,海外的10余人,遍及20个省市和港、澳、台地区及美、英、日、韩、新加坡等国家。
(五)持续不断地开展学术研讨活动
本会坚持把开展学术研究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特别是1994年魏心一会长工提出“三跨(跨文化界、跨国界、跨世纪)、两高(高质量、高成就)”奋斗目标之后,更是把学术研讨当作重中之重。基本上坚持了1-2年一次小型活动,3-5年一次大型活动。最突出的是成功地举办了有一定规模、一定影响的四次张恨水学术研讨会。
1998年10月,由安徽省社科院、社联、文化厅、安徽大学等10多个单位联合在潜山召开首次张恨水学术研讨会历时3天。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国内6个省、市和香港及美国130余名专家学者,提交论文40篇。大家比较集中地分析了张恨水的人品与文品,探讨了张恨水的创作道路、思想倾向、艺术风格,特别是其对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会议推倒了强加于张恨水身上的种种不实之词,论述了他从“鸳蝴派”的“胚子”到自觉摆脱“鸳蝴派”影响、由趣味主义旧文学到现实主义新文学的重大转变。一致认为他是中国现代章回小说大家,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通俗文学大师。
1994年10月,由中华文学基金会、上海新民晚报、安徽省社联、社科院、文化厅、安庆市人民政府和本会等19个单位联合在潜山召开第二次张恨水学术研讨会,历时3天。与会的有11个省、市专家学者共80余人,提交论文40篇。与会者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了张恨水在小说、散文、诗词、对联、新闻等多方面的成就与贡献。大家认为:张恨水不仅是小说大家,而且是散文大家、诗词大家、楹联大家和全能报人,有的学者认为他不仅是现代通俗文学大师,而且可称之为现代文学大师。有的学者还认为:张恨水与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两座高峰:鲁迅是纯文学高峰;张恨水则是通俗文学高峰。可称之为“双峰并秀”,或谓之“双峰高下相望,二水分合长流”。
1997年11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华文学基金会、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上海新民晚报社、安庆市人民政府和本会共6个单位联合在北京召开第三次张恨水学术研讨会——“张恨水与中国通俗文学研讨会”,历时3天。参加会议的有来自9个省、市70余名专家学者,提交论文40篇。与会者把张恨水放在中国文学史中,放在中国通俗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研究其源流、演变、作用、影响与地位,研究张恨水在沟通通俗文学与纯文学、严肃文学的交融渠道,促进中国通俗文学发展方面的杰出成就和独特贡献。
与会者在客观公正地评估了通俗文学的作用与地位后指出:从1840年到1949年这100多年中,我国产生并完成了文学从古典形态到现代形态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有相当一批作家既继承了旧文学的传统,又不同程度地加入了新文学的创造,并在高雅的严肃文学与通俗的大众文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推出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征的作品,其中一些优秀的作品,达到了雅俗共赏的境界。这样的作家在文学史进程中的贡献,是不应被忽视的。而张恨水,则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大家认为:张恨水上承以《红楼梦》为代表的章回小说的优良传统,下启赵树理、金庸、琼瑶等人的通俗小说,以对旧章回小说成功的改良与革新,延长并拓展了章回小说的生命,推动了通俗文学现代化的进程;他以促进新文学与通俗文学的联系、竞争、交融、互补与整合的独特创造与卓越成就,独树一帜,揭示了通俗文学与新文学互动发展的轨迹;他的小说不但极大地满足了人民大众精神生活方面的要求,而且大大地提高了中国传统的通俗文学的品位,使通俗文学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他的作品具有丰富的社会认识价值、思想启迪价值和文学审美价值,是一笔不可小看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小说艺术方面成就卓越,一些代表作在通俗文学中是出类拔萃的,构造了一个古今交融、中西合壁、雅俗共赏、与时代共进的文学世界,对包括纯文学作家在内的后起写作者,产生着积极有益的影响。这表明了他不仅有足够的美学力量问鼎于“五四”载道文学和纯文学,而且在现代通俗文学中一枝独秀,具有别人无法取代的地位,是通俗文学的一面旗帜。
研讨中,与会者还联系当前通俗文学的创作实际,探讨了张恨水所给予的诸多有益启示。大家认可:应该通过对张恨水的研究,探讨通俗文学的审美规范和内在规律,使之上升为理论,以加强通俗文学理论工程建设,从而更好地指导当前通俗文学的创作实践,促进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六)出版《论文集》、编印会刊与期刊
三次研讨会后,本会会同安徽文艺出版社、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了《张恨水研究论文集》一至三集,其辑录论文80篇,计77万字。
1990年,由本会主办的《张恨水研究会会刊》问世。1994年,在会刊基础上创办了《张恨水研究》期刊,经省新闻出版局登记发证。会刊与期刊,共出刊13期,每期印发1千册。发表各类文稿320余篇,130万字,其中学术论文97篇,77万字。
1999年,因经费不足等原因,期刊停刊。为不影响张恨水研究信息的传递、成果的交流和日常工作的联系,秘书处编印了《张恨水研究简报》,现已出5期,每期印发140份。
(七)联络专家学者,配合出版部门,推出一批专著
1987年以来,省内外专家学者在发表一系列评介与研究张恨水文章的同时,还纷纷推出一批评介与研究张恨水的专著。如:安徽大学教授徐传礼与安徽教育学院教授董康成合著的《闲话张恨水》,张毅著的《文人的黄昏——通俗小说大家张恨水》,上海社科院研究员袁进著的《张恨水评传》、《小说奇才张恨水》,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杨义著的《张恨水作品欣赏》,安徽社科院研究员燕世超著的《张恨水论》,南昌教育院教授陈金泉与副教授万兴华合著的《真正的小说:张恨水小说审美世界探微》,作家石楠著的《张恨水传》,张恨水之子张伍著的《忆父亲张恨水先生》,张恨水之女张正著的《爸爸、妈妈和我们》、《魂梦潜山——张恨水纪传》等等,计十多部,约300多万字,相继由省内外、海内外出版社出版发行或在《张恨水研究》期刊上连载。这些专著相继问世,有的是由本会做了一些联络和协调工作;有的是由本会向作者提供了资料和照片;有的是由本会在出版经费上和销售方面给予了一定的支持。
(八)举办首届张恨水文学奖
为使张恨水研究更好地为现实服务,1996年5月,本会与安庆报社联合主办、天柱山管理处协办,在安庆举行了首届张恨水文学奖颁奖仪式。评委会在广大读者参与、推荐的基础上,对1990—1995年《安庆日报》文艺副刊上发表的7200多篇作品,进行了认真的评选,共评出八位作者12篇作品分别获一、二等奖,其中有小说、散文、诗歌、文学评论等。
(九)加强组织建设、健全办事机构
在组织建设上,同样坚持立足安徽,面向全国,乃至海外的原则。1990年5月,本会在安徽大学宣告成立时,有会员70人,理事30人,常务理事18人,会长、副会长6人,名誉会长3人,顾问10人。9年来,会员有了适度发展,现已达225人(外省50人)。领导机构组成人员,根据形势的变化和工作需要,经过几次调整和增补。现有理事68人(外省10人),其中常务理事24人,会长、副会长8人(常务副会长1人),名誉会长8人(外省6人),顾问18人(外省8人)。
本会《章程》先后经过两次修订和完善,最后一次是1999年元月,根据民政部统一制发的社团组织章程范本,经常务理事会讨论,作了较大的修改,将提交今年在潜山召开的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正式讨论通过。
在组织建设上,本会始终坚持“三级所有,县为基础”的体制与格局。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举措。1994年2月及其后,县编委下文通知:经县委常委会议研究同意,将张恨水研究会秘书处定为正科级单位,定事业编制3名。这对于加强本会建设,保证工作的工常运转和顺利进行,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秘书处现有一个“三老”(已退休的三名“自愿兵”)、“三小”(在编的三位年轻同志,其中一人长驻北京做联络工作)的工作班子。长期以来,坚持年年有工作计划与工作总结,每周一上午为集体例会。日常各项工作,紧张而有秩序地进行。
(十)多渠道筹措活动经费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术团体无权、又无钱,开展活动是一个大难题。一九九一年一段时间本会经费发生赤字。面对“揭不开锅盖”的严峻形势,社会上散布“秘书处要关门了”。但本会领导与有眼光学者,则以“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与希望同在”的两点论,鼓励我们,尤其是年逾八旬的魏心一会长,亲自出马,帮助筹措资金。终于度过了一次又一次难关。
十多年来,本会资金渠道,一是省、市、县三级政府补助,主要是几次全国学术活动和陈列馆建设的补助;二是省内外有关部门的支持,尤其是中华文学基金会,上海新民晚报社,省社联、文联等;三是企业界的资助或捐建某项工程;四是个的捐助,不少朋友深知本会经费困难,主动给予数额不等的赞助,张恨水先生子女从张恨水著作再版稿费中先后赞助2.5万元;五是基金利息和其他合法收入。通过上述渠道,共筹措资金一百伍十余万元,以此确保了先后四次大型研讨活动和本会成立大会、资料征集和张恨水陈列馆的兴建、《真正的写家》——张恨水专题片的拍摄、三次研讨会论文集的出版、首届张恨水文学奖的评奖、会刊与期刊的出版、张恨水资料中心房产的购置和秘书处日常办公费用等项的开支。目前,收支基本持平。
十多年来,张恨水研究会之所以不断巩固与壮大,张恨水研究活动之所以不断进展并推出一系列学术成果,主要是由于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与关怀,县内外、省内外有关部门和企业的无私援助,各地专家学者和各界有识之士的热诚配合与协作,以及本会同仁的共同努力。正因为在各方面的支持与努力下,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了大量工作,对深化张恨水学术研究,弘扬传统文化,推动当代文学创作,促进两个文明建设,乃至发挥名人效应,提高了潜山对外的知名度,都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与影响,所以受到了社会的肯定。1998年,本会被评为全省先进学会,徐继达同志被评为优秀工作者,荣获表彰与奖励。
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今年十月将在潜山召开张恨水研究会会员代表大会、张恨水研究会成立十周年纪念会和第四次张恨水学术研讨会。这次“三会并举”的活动,由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华文学史料学会、安徽文联、安庆人民政府、潜山县人民政府和本会共同主办,由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全力集团、天柱山管委会、县供电局、县路桥公司等单位协办。会期为3天。出席会议的除本会会员代表外,将有文化界高层人士,省、市、县党政领导,省内外、海内外的专家学者,约80人左右。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各项筹备工作,主要是筹措会议经费,组织专家学者撰写论文,协商本会新一届领导机构成员建议名单,起草会议有关文稿等。如无特殊情况,此次活动将如期举行。一批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张恨水研究会新一届领导机构的新《章程》及新世纪张恨水研究的思路与框架,将在这次活动中产生与形成。
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秘书
二000年七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