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学会简介 新闻频道 研究动态 成果展示 专家访谈 年谱简录 恨水文斋 文苑奇葩 馆藏陈列 史海钩沉 影视展播
  最新公告: 站内检索:
研究动态
 
研究动态 你当前所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 研究动态 >

文学南京说 | 张恨水:丹凤街的烟火气

时间:2020-03-31 09:37 来源:未知 作者:超级管理员 点击:

从《文心雕龙》到《昭明文选》

从《红楼梦》到《儒林外史》

从《大地》到《背影》

……

一代文豪谢灵运

千古诗仙李太白

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

文坛巨匠巴金

……

 

文学之于南京,不是镜花水月

而是这座城市中的

一草一木

一食一蔬

一人一文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书写南京故事

 

 

 

艺事荟推出特别策划

《文心雕龙:文学南京说》

 

十位文学大家

十本传世佳作

换一种方式跟您聊文学

 

致敬世界文学之都

“南京”

本期人物:张恨水
本期书单:《丹凤街》

 



张恨水(1895-1967年)

原名张心远

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

现代文学史上的“章回小说大家”


《丹凤街》 张恨水 著
 

每一个作家笔下都有一座独特的城。提到老舍,我们就会想到冬天的济南;提到沈从文,脑海中便会出现美丽的凤凰古城。那么,提到张恨水,您会想到哪一座城?张恨水一生都在执着于城市叙事。在他的笔下,塑造了北京、重庆、天津、上海等众多城市,但却有一个是特别的,是不一样的存在,它就是曾处于“时代漩涡”中的南京。

 

张恨水和南京的关系不远、不近,却回味无穷。1936年初,张恨水由上海移居南京,1937 年底又因病撤往重庆。虽然在南京只生活了不到两年的时间,但在那个民国时期的南京,他和张友鸾创办了《南京人报》,在临时的居所丹凤街唱经楼,体味了沧海桑田和市井民俗,写出了《丹凤街》、《秦淮世家》、《九月十八》、《石头城外》等作品。其中,最能体现南京的风土人情的,正是被学者称为“民国版《清明上河图》”的《丹凤街》。

 

 

金陵烟火

 

今天的丹凤街是由老丹凤街、唱经楼和鱼市街三段组成的,老丹凤街是因为相传明洪武年间曾有凤凰落在此处而得名,唱经楼曾是南唐后主李煜念经诵佛的地方,鱼市街是明朝南京一处繁华的水产贸易市场。可见,这里自古就是,底层民众汇集,谋求生活,贩菜卖酒,跑堂挑担,烟火气十足。


民国时期的唱经楼

 

张恨水用细腻的笔触真实地记述了南京人的生活情态,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南京繁荣热闹的早市——“男女挽篮子的赶市者,侧着身子在这里挤”“那些勤俭的主妇,或善于烹饪的主妇,穿了半新旧的摩登衣服,挽了精致的小篮子,在来往的箩担堆里撞了走”“蒸笼盖子打开了,升起一团团热气,这热气有包子味,有烧卖味,引着人向里挤……”。唱经楼,露天摊子、茶馆、鱼贩等等,构成了丹凤街的繁华热闹。热闹散去,留下一片狼藉,等待清扫。喧闹与冷寂的交错,日复一日,形成了曾在这里居住过的人们的共同记忆。而这种记忆,也是不少南京人所共有的。

 

张恨水在后来的散文中回忆道,“每日中午以12点为界,整个上午是热闹喧嚣的菜市,日影过午,便静寂空落,给人以时光倒流的感觉。”罢了市,商贩在茶馆点上一碗清茶,掏出兜里半日挣来的钱,零零碎碎,数起来,脸上满是得意。这番场景完全不同于《儒林外史》中的六朝烟水,让张恨水不禁感叹,“领略人间铜臭气,每朝一过唱经楼”。但这就是丹凤街百姓的生活,烟火缭绕,市井百态,真实而不做作,构成了民国南京的一隅。

 
 


民国时期唱经楼外的品泉茶社

 

市井侠客

 

 

《丹凤街》的故事发生在抗战前夕的南京。讲述了底层人家的秀姐为生活所迫,误入达官贵人的圈套,沦为大户人家的外妾;童老五带领一帮市井穷朋友路见不平,想尽办法要帮助她脱离苦水的故事。《丹凤街》里的侠义不同于武侠演义中的打打杀杀,这些底层百姓也没有绝世的武功,他们的侠义更多是那份天生的热心肠。譬如,杨大嫂,她会接生又不收钱,附近的居民便都来请她接生。后来,政府下令,产婆一定要接受岗位培训。杨大嫂不愿意邻里为难,就借了钱,去受训了三个月,成为了“领了凭证的合法接生婆”。

 

再如,营救秀姐的行动失败后,秀姐被赵次长带到上海,童老五等人再也寻不见她。为了绝了众人的心愿,赵次长让人告知丹凤街的邻里,谣传秀姐已经病死。第二年的清明,童老五进城再到丹凤街,众人正安排祭奠秀姐,说道,“今天是清明,我们也不知道秀姐坟墓在哪里,就在她这原住的地方,祭一祭罢。”读到此,不禁感叹,烟火气之下,侠义竟到如此,令人动容。

 

作为鸳鸯蝴蝶派的第一人,张恨水在这部小说中恰恰没有写风花雪月的故事,而是冷静客观地从自己的角度进行了观察,真实记录了一帮社会底层的人民群像。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百姓,虽会为一两分钱吵得不可开交,但是在扶危济困,帮扶朋友上,却很是侠义,不但不惜钱财,甚至是还会搭上性命。小说中不见六朝的脂粉气,而是充满了市井真情,让人们明白了温情脉脉的南京其实骨子里也有一股行侠仗义的江湖豪情。


话剧《丹凤街》剧照

民族大义

 

小说最后,这些“丹凤街的英雄们”走上街头,担负起抗日救亡的重任。杨大个子穿上了军装,改名杨国威;原先吊儿郎当的王狗子,也是全副武装,改名王佐才。童老五不甘落后,要加入第二期军训。这些丹凤街的英雄们,目标极其一致——打日本。对于这种行为,张恨水在书序中写道,“读者试思之,舍己救人,慷慨赴义,非士大夫阶级所不能亦所不敢者乎?朋友之难,死以赴之,国家民族之难,其必溅血洗耻,可断言也。”这预示着抗日战场之上,这些人必然为国赴死,血染军装,“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读罢《丹凤街》,不禁让人想到明朝曹学佺的一句诗,“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诚然,提及生死义气,无过刘关张,但是刘备路边织鞋,关羽奔走贩枣,张飞则不过是一屠户,底层人的义气正是在于此——同处底层,义气相投。

 
 
 
友情链接  
 
  •  安徽省社科联 |
  •  安徽省民间组织管理局 |
  •  潜山县政府网 |
  •  潜山热线 |
  •  炫乐网络 |
  •  
    Copyright (C) 2013 张恨水研究学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炫乐科技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潜阳路368号 邮箱:zhsyj8888@163.com   网站管理
    皖ICP备14010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