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学会简介 新闻频道 研究动态 成果展示 专家访谈 年谱简录 恨水文斋 文苑奇葩 馆藏陈列 史海钩沉 影视展播
  最新公告: 站内检索:
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 你当前所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 成果展示 >

第五次研讨会综述

时间:2013-11-29 11:23 来源:张研会xu 作者:芮立祥 点击:

“张恨水·天柱山·旅游文化”研讨会综述
                                                                                                                                                                     芮立祥

     2002年11月24日—26日,由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安徽省天柱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天柱山旅游协会联合发起的“张恨水天柱山旅游文化”研讨会在张恨水先生的故乡潜山县举行。来自北京、山东、安徽三省市的有关领导、专家学者和《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艺报》、《中国旅游报》、北京《信报》等新闻界、旅游界人士80余人与会。现将主要成果综述如下:
一、关于开发和利用张恨水人文资源的文化价值
    张恨水一生创作三千万言,一百余部中长篇小说,这是非常令人惊奇的现象。张恨水出生在潜山天柱山,唯有天柱山这种气质,这么一种高洁、清爽、厚重的山的气度,才能孕育产生张恨水这样一种人文精神,这样一种创造力。张恨水、天柱山、旅游文化,似乎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但三者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天柱山孕育了张恨水,张恨水热爱天柱山;天柱山给予张恨水以山的品格和灵性,张恨水垒就的文学文化“金字塔”又丰富了天柱山的人文内涵,提升了天柱山的旅游品位。三者都统一在民族文化的范畴内,是弘扬先进文化,张扬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请出张恨水,开发天柱山”,这既是促进天柱山旅游经济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一种对于人文精神的张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讲科学技术,一打就倒;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不讲人文精神,不打自倒。中华民族要进一步发扬人文精神,寻找我们民族的家园,民族精神的“根”,找准前进的方向,至关重要。要以一种忧患意识,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深化张恨水研究,把以张恨水、程长庚为代表的一代先贤的思想文化精髓发掘出来,把天柱山的历史的精髓发掘出来,为民族立命,为苍生造福。
    张恨水人文资源的文化价值还表现在文化选择的特异性和远见卓识上。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所共同面对的一个巨大的时代课题就是社会、文化的全面现代化。但对现代化的理解却存在误区。20世纪初的文化巨人们,几乎不约而同地都把现代化与传统对立起来,从道德、文化的角度认定中国是一个“精神上患病的民族”,其病因是中国传统文化,必须“根本扫荡”。而张恨水却展开了对中国文化现代化中另一路径的思索。立足传统文化,并对之进行改良,成为张恨水的文化选择,“新旧合璧”也就成为张恨水的一种文化理想和文化追求。张恨水对传统章回小说所作的颇具现代感的创造性“改造”,表现了对民族传统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的认同,更具有某种方向感和潮流感。纵观中国二十世纪的通俗文学创作的实绩,如果说金庸是后五十年武侠小说的泰斗,那么,张恨水则是前五十年的言情小说大家,从张恨水到金庸的中国二十世纪文学创作之路,实际上就是中国现代通俗文学之路。张恨水自觉实践学习性旅游,体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优良传统。大量游记散文和诗词成就卓著,特别是旅游小说。最早尝试旅游小说的创作,而且形成系列的,首推张恨水。学者们认为,启动对张恨水旅游文学的研究,对于我们今天的旅游文学和旅游文化建设将会有很大的启示意义。
    张恨水不愧为民俗学专家。其作品中涉及到岁时节日之俗、衣食住行之俗、家庭礼仪之俗、宗教信仰之俗、游艺娱乐之俗等,门类齐全,自成体系,与天柱山等自然资源相伴相生,珠联璧合,传统文化特色浓郁。张恨水小说所表现的二十世纪初的生活类型和民俗画卷,充分显示了当时中国人民独特的形象性格和风貌气派。以张恨水为代表的天柱山麓人文资源圈蕴含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价值,这对稳定社会、凝聚民心、延续种族、发展民族都起了巨大作用。开发利用好这一人文资源,使之转化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发展动力,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二、关于张恨水的天柱山情结
    张恨水和天柱山早已结缘:张恨水的故乡、祖居和先人庐墓均在天柱山下;他的许多直系、旁系亲人和挚友生活在天柱山下;他自己虽然生于江西的广信府治(今上饶市),却在童年、青少年和壮年的三个重要人生阶段都曾生活、学习和工作在潜山天柱山。到了暮年,他远在千里之外的北京,仍念念不忘故乡情。张恨水一生用过许多笔名和私章,据统计有98个,其中与天柱山和故乡潜山有关的就有10个。在他三千万言的文学遗产中,与故乡和天柱山有关的作品,就有小说18部(篇),有杂文和散文游记数十篇。
    张恨水与天柱山同命运、同呼吸、同发展。天柱山由 “封岳”到“废岳”,走下神坛,冷落千年。张恨水与二十年代走红大江南北,五十年代沉寂文坛,“山”、“水”遭遇何其相似乃尔;八十年代,“山”、“水”再获盛名:天柱山于1982年申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一举成功,2000年又获4A级风景区等桂冠,声名鹊起,成为商家争相使用的热门商标品牌;张恨水自80年代末召开第一次研讨会后,特别市伴随着张恨水研究会的成立与发展,张恨水被誉为通俗文学大师、通俗文学旗手,步入大雅之堂。 “山”“水”同时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在新的历史时期,张恨水和天柱山都面临着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有更大的发展。“山水相映”,山因“水”而活,水与山相依。
    张恨水与天柱山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其兴衰际遇与古皖文化的“胎气”不无相关。古皖文化是以皖山为依托,以薛家岗文化为源头,以古皖国为原生地,以楚文化为底蕴的兼容多种文化而独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它具有山的优势:质朴厚重感、沉郁气质、韧的精神及其穿透力。又有守成有余,变通不足的弱点。在生生不息的古皖文化源流中,张恨水是“流”,是古皖文化中的一环。张恨水对于古皖文化既有传承,更有超越。
张恨水早在1941年第1号《旅行杂志》上即发表了回忆性游记《潜岳引见录》,并率先提出了开发天柱山的宏愿,并在诸多作品中散发着浓郁的古皖文化气息,主要表现在:恋乡情结,显示了古皖文化具有恋家爱国的传统精神;消闲取向,反映了古皖文化的历史信息;佛道文化因素渗透给他的小说以一种特殊的美感,笼罩这忧愁感伤的气氛;现实风格,营造了一种质地坚实的“不奇之奇”之美。
三、关于“请出张恨水,开发天柱山”的若干现实性思考
    学者们认为,张恨水现象已成为一种旅游资源,张恨水其作品、其人格、其行为,受到多方面的关注,争议、研讨、媒体炒作都可以为潜山天柱山带来直接的或潜在的效益,关键是要找准选题和切入点,营造买点。要在天柱山自然景观中融入张恨水作品中的民俗成分,并与天柱山丰富的民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充实“山水”品牌内涵,提升“山水”文化品味。要尽快筹建张恨水综合中心,包括陈列馆、资料室、网站、塑像、“才子四艺园”、“三千万言堂”以及诗联碑林等;在张恨水老家岭头乡恢复其故居;要筹建重庆待漏斋、北京砖塔胡同等故居的缩影。要尽快开发张恨水系列文化产品,如影像制品、网络信息产品、纪念性工艺品等;要尽快组织编写《张恨水与天柱山》乡土教材。学者们认为,张恨水是一个“代表”,“请出张恨水”,不仅仅请出一个张恨水,而要请出一批张恨水。张先生故乡文化底蕴丰厚:古皖文化的源生地,有薛家岗文化遗址,有佛道兼容的宗教文化,有石牛古洞摩崖石刻,有《孔雀东南飞》产生地的“孔雀文化”等;除了张恨水外,还有周王朝封皖国及皖伯大夫、汉武帝封南岳及祭岳台、东汉左慈、三国科学家王蕃、晚唐诗人曹松、宋代宰相王珪、京剧鼻祖程长庚;同时还可将安庆市市域内的迎江寺、徐锡麟纪念台、陈独秀墓园、桐城六尺巷、文庙、太湖的二祖禅堂、岳西的二祖道场等结合起来,形成皖西南人文资源圈,这将大大有利于提高天柱山乃至皖西南大旅游的文化品位,有力地促进旅游业和文化业的发展。张恨水研究,作为一个窗口,一个载体,应该发挥牵动效应,一花引来百花香。
    与会学者着眼于张恨水研究和天柱山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还提出了许多中肯的建议。
    要进一步树立文化产业观念,摒弃计划经济的思维模式,要用运筹学、经济学的新思维,用市场化的办法开创张恨水研究的新局面,在关注研究的社会效益的同时,尤其注重研究的经济效益。要少些“学究气”多点时代感,多贴近些现实。要努力将张恨水人文资源变成财源:首先,张恨水研究会要当好参谋,每年准备一至两个张恨水文化产业项目,尤其要在休闲性、趣味性与游客的参与性方面出招数,求突破;其次,政府要立项支持,切实把打张恨水牌当做政府行为抓实抓好;再次,要拓宽融资渠道,争取“文企联姻”,寻求外资支持,逐步推进张恨水文化产业做大做强。在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与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达成开发皖文化意向性协议的基础上,进一步争取徽学研究中心对皖文化与徽学研究相关课题给予学术上的指导和课题经费的支持;尽快筹建“安徽潜山县古皖文化研究会(研究所)”,解决机构的编制、人员、经费、场所等方面的问题;争取创办天柱山旅游经济管理学院,借安庆大学筹建之机,向省市申报立项,隶属安庆大学,面向全省乃至全国招生。
    让天柱山的“老”景“新”起来,让“新”景“大”起来,让“死”景“活”起来,让“美”景“靓”起来,必须树立两大观念:一是整体观,实现自然景观与张恨水等人文景观的结合,山上与山下相结合,有形资源开发与无形遗产发掘相结合,效益原则与灵活经营相结合,精品意识与大众参与相结合。二是协同观,处理好林场与风景区的关系,旅游开发者与当地群众的关系,旅游管理部门与文物管理部门的关系。做到三个打造:一是打造服务于旅游经济的全民环境,二是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旅游管理队伍,三是打造天柱山旅游品牌,树立品牌形象。
学者们认为安徽抓“两山一湖”是片面的,应把天柱山纳入其中,开发“三山一湖”。请出张恨水,旨在炒热天柱山,使之能真正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旅游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学者们还直言不讳地指出,张恨水研究一定要实事求是,既不能贬低,也不能拔高,要公正客观地对待其人其作,扬长去短,更好地为现实服务。张恨水与天柱山的关联度要把握好,切忌牵强附会。
请出张恨水,开发天柱山,促进旅游经济的全面发展和民族文化的全面复兴,拓展了张恨水研究的新境界。此次研讨会仅仅是拉开了一个序幕。进一步开发利用好张恨水这一人文资源,加大张恨水研究为现实服务的深度和力度,努力将张恨水研究成果转化为促进当代三个文明建设的现实生产力,将是创新张恨水研究的永恒课题。

 
 
友情链接  
 
  •  安徽省社科联 |
  •  安徽省民间组织管理局 |
  •  潜山县政府网 |
  •  潜山热线 |
  •  炫乐网络 |
  •  
    Copyright (C) 2013 张恨水研究学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炫乐科技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潜阳路368号 邮箱:zhsyj88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