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学会简介 新闻频道 研究动态 成果展示 专家访谈 年谱简录 恨水文斋 文苑奇葩 馆藏陈列 史海钩沉 影视展播
  最新公告: 站内检索:
文苑撷英
 
文苑撷英 你当前所在的位置:返回首页 > 文苑撷英 >

【张恨水研究】黄书泉:走进张恨水

时间:2019-12-28 10:26 来源:未知 作者:超级管理员 点击:

走 进 张 恨 水

 

文| 黄书泉

 

 

我初识张恨水时还是一名小学生。

 

那是在故乡三河医院父亲的病房。那一年,父亲生病住院,我去送饭,每次都看见父亲躺在病床上翻看着一本褪色的、破旧的书,民国版的张恨水的《啼笑因缘》。父亲从小家贫,没读过几年书,后来一直为生计奔波,更无暇读书,在我的印象中,《啼笑因缘》似乎是他唯一阅读过的文学作品。父亲不仅自己读得津津有味,还同病房里的病友们就此书谈论开来,几位也如我父亲这样的草根居民谈起张恨水的小说如数家珍,而他们对那些成为我后来顶礼膜拜对象的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似乎浑然不知。

毛泽东主席亲切会见张恨水

 老舍称张恨水是“国内唯一妇孺皆知的作家”。我是很久以后才知道老舍说过这句话的,而小时候我则从父亲的病房里就直观强烈地感受到了这句话。

就这样,我这个“文学少年”受到“非文学中年”的父亲的影响,在阅读“鲁、郭、茅、巴、老、曹”作品的同时,也读了几本张恨水的小说。那时,我还不知道现代文学的雅俗之分,新旧之辩,只是觉得张恨水的小说更好看,与我所喜欢的《水浒传》、《西游记》一样,读起来很过瘾。我甚至在读了《八十一梦》后,想模仿张恨水,也来以章回体写写自己做过的梦。

张恨水先生

 

 

随着从少年步入青年,我与张恨水渐行渐远。大学的文学教育使我系统了解了中国现代文学,但也将对通俗文学以及张恨水的种种误解与偏见传授给了我,少年时代那些阅读张恨水的鲜活印象,已逐渐被文学史家们僵化的教科书所稀释。特别是我在走向所谓专业的文学研究道路之后,根深蒂固的雅俗文学界限,精英文化对通俗文学的偏见,更是将我阻拦在张恨水之外。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当我还徜徉在所谓“纯文学”的象牙之塔里时,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又重新竖起了张恨水的大旗,“鸳鸯蝴蝶派”的恶名已经消除,张恨水小说重新风靡,张恨水研究如火如荼。

           张恨水部分著作

 

 

我重新走进张恨水,是在上世纪90年代。“纯、雅、严”文学的被冷落,大众读者对通俗娱乐文学的趋之若鹜,文化市场对文学畅销书的关注……这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学新变化、新格局,困惑着我,也开始促使我重新去思考文学与消费、文学与读者、文学的教育功能与娱乐功能、文学的雅与俗关系,思考这些似乎早已不证自明,实际上疑点重重的文学命题。而当我以这些思考的结果重新去审视中国现代文学,眼前则豁然开朗,一个连接古今、融合中西、超越雅俗的一代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再一次鲜活地矗立在我的视野里。原来,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如同鸟之两翼,与以“鲁、郭、茅、巴、老、曹”为代表的新文学比翼齐飞的,是以张恨水为代表的通俗文学,而就作品数量之多、读者之众、社会反响之热烈、文学消费市场之畅销而论,后者则远远超出前者。只不过,后者长期被对通俗文学有偏见的新文学史所遮蔽、所淡化。这种遮蔽和淡化的结果就是民国时期以张恨水为代表的通俗小说创作传统1949年后在大陆中断,而以金庸、琼瑶为代表的港台通俗小说,便是对其的延续和传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大陆广大读者中掀起的“金庸热”、“琼瑶热”既是对当年“张恨水热”的隔代呼应,也是对这位通俗小说大家迟到的致敬。文学史上经常上演“作家的复活”的喜剧,在文学市场与文学消费新的语境下,张恨水不仅在现代文学史上复活了,也给我重新阐释中国现代文学提供了新鲜的养料。在《重构百年经典——20世纪中国长篇小说阐释》和《文学消费与中国现当代长篇小说》等著作中,我不仅对张恨水和他的创作有专章论述,还着重对其在今天的文学现实意义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我不是通俗文学和张恨水的专门研究者,这一切,只是一个少年的“张迷”在再次走进张恨水后对他的理性认识。

黄书泉教授部分著作

 

 

我深知,真正走进张恨水,仅仅停留在书斋作抽象理论研究是不够的,还必须返回余秋雨所说的“文化现场”,回到产生张恨水的源头。张恨水是我省潜水人,这是安徽的骄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安徽产生了三位标志性的领军人物:开创白话文学的胡适,引领革命文学的蒋光慈,缔造雅化通俗小说的张恨水。遗憾的是,我虽然多次去过潜山,但由于对通俗文学的偏见,都与张恨水失之交臂。直到最近,我荣幸地接受了张恨水研究会朋友们的邀请,去潜山参加“张恨水研究与新时代”学术研讨会,才真正地走进了张恨水。

黄书泉教授在会议签名幕墙前

 

 

首先,使我惊喜和感动的是,学界竟然有那么多人如此热情地、执着地、持久地进行着张恨水作品的研究、推介、整理和编辑工作!他们中既有闻名全国的知名学者、教授,也有刚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他们中有来自全国最著名学府,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也有来自研究所、出版社和杂志社。千山万水,五湖四海,众多学人汇聚在天柱山下,张恨水的故乡,研究和讨论着张恨水其文其人。其参会人数之众,地方政府之重视,会议气氛之热烈,与会者精神之投入,会议论文质量之高,是我这么多年参加其他各种学术研讨会所少见的。短暂的几天,我这个通俗文学和张恨水研究的门外汉、后学者如饥似渴地“补课”。我进一步感觉到张恨水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张恨水的创作是一座十分丰富的宝藏。在新的文化文学语境下,与会者思考的视角、讨论的话题已远远溢出了通俗文学和张恨水的小说,而不断向横向拓展和向纵深挺进:张恨水和传统文化、张恨水和“五四”新文学、张恨水与新闻媒体、张恨水和抗战、张恨水与民国文化、张恨水与知识分子的蜕变、张恨水与故乡、张恨水与诗词、戏曲、绘画、影视……完全可以断定:不久的将来,一批张恨水研究的新成果必将从中产生!

 黄书泉教授参加分组研讨交流

 

 

  其次,在张恨水的故乡,从政府官员、地方文人,到普通市民、村夫野老,我处处都感受到潜山人对张恨水的熟悉、了解和热爱,他们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和语言向我们讲述着张恨水的文内文外的故事。张恨水深爱他的故乡,曾多次以“我亦潜山人”、“天柱山下人”署名作文,故乡人更是以出现了这位通俗小说“天字第一号”作家而骄傲,谓之“一山(天柱山)一水(张恨水)乃潜山”。在我的印象中,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师中,如此作家让故乡扬名的恐怕也只有鲁迅之于绍兴、茅盾之于乌镇、莫言之于高密了。而比较起来,故乡的贩夫走卒都熟悉其人其文的,恐怕只有张恨水一人了。坚持为人民大众写作的张恨水,得到了人民大众的厚爱。
 

当年张恨水走出潜山,造就了自己;我们今日来到潜山,就是为了真正走进张恨水。会议结束前夕,我们参观了位于潜山县岭头的张恨水故居。一座皖西南乡村普通的院落,家道中落的清寒中透露几分儒雅气。远处连绵起伏的天柱山依稀可见,近处深秋的艳阳照耀着收割后一望无际的闪闪发光的田畴,不远处长春湖波光粼粼……此情此景,不禁使我浮想联翩:得山川湖泊之灵气,潜山成为孕育与产生艺术传说和艺术家的热土:七仙女的神话、孔雀东南飞的传说、大乔和小乔的故事、京剧鼻祖程长庚、杂技之花夏菊花、黄梅戏名伶韩再芬、通俗小说大师张恨水……如果将此称为“潜山现象”,恐怕也不为过吧?这同样不也是诱人的研究题目吗?

 

       2019.11.25


黄书泉教授在张恨水故居

参观张恨水故居“黄土书屋”

 
 
友情链接  
 
  •  安徽省社科联 |
  •  安徽省民间组织管理局 |
  •  潜山县政府网 |
  •  潜山热线 |
  •  炫乐网络 |
  •  
    Copyright (C) 2013 张恨水研究学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炫乐科技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潜阳路368号 邮箱:zhsyj8888@163.com   网站管理
    皖ICP备140107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