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学会简介
新闻频道
研究动态
成果展示
专家访谈
年谱简录
恨水文斋
文苑奇葩
馆藏陈列
史海钩沉
影视展播
最新公告:
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秘书处2018年“三公”经
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秘书处2018年预算公开说
张恨水研究会秘书处2015年部门决算情况公布
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秘书处2014年收支预决算
2015年“三公”经费预算支出情况公布
“张恨水与文化自强”学术研讨会公告
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2014年“三公”经费支出
恭贺张恨水研究会网站升级成功!
站内检索:
搜索
专家访谈
专家访谈
你当前所在的位置:
返回首页
>
专家访谈
>
中国抗战文学第一人张恨水
时间:
2015-08-31 08:34
来源:
张研会
作者:
张纪
点击:
次
----访张恨水研究会副会长燕世超教授
雨后的汕头大学,凤尾树的枝叶闪动着夕阳的光亮,空气沁人心脾。我和张一骐叔叔在校学术交流中心安顿下来,推开窗子,南国的花香和鸟语莺啼便随风涌入, 一洗旅途的疲劳。今年是张恨水先生诞辰120周年,广东省潮汕文化艺术交流协会、汕头市作家协会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报告会,我和堂叔张一麒先生应邀参加。这次活动多亏了张恨水研究会副会长,汕头大学的燕世超教授。研究会成立二十余年,隔个三年两载便能见上燕教授一面,印象中他总是笑眯眯的模样,是一位宽厚的、容忍的、礼让不止的兄长。为了这次报告会,燕教授从会址选择,海报设计、主持人讲话稿和他自己的点评课件都作了精心准备。我们从三月份就有邮件往来,他严谨的作风让我暗生敬佩。此时燕教授坐在我的对面,手执一杯咖啡,和我们谈笑自若。对他的专访也是我期待已久之事,何不就此机会一并完成?于是专访从这里开始。
涡阳县是捻军起义的发源地,民风剽悍
从1969年春到1978年秋,燕世超在家乡皖北一个小村庄生活了将近十年,经受了炼狱般的煎熬。村民的愚昧、冷酷、贫困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让他终生难忘,但最让他刻骨铭心的是内心无比孤独,他只有终日与书为伴。
燕世超绘声绘色地讲着他的以往,听得我们入神:“我老家涡阳县是捻军起义的发源地,人们打起架来特别有种。越是有人受伤、流血或被打倒在地了,其他人越是勇敢,会不顾一切地往前冲。死算什么?鸟争一口食,人争一口气!不能被人看扁了!被人说成是软蛋,你以后还有何脸面见人?其实一场打架的缘由你都难以想象,可能就是为了谁家丢了一块砖头,谁家的菜苗被踩倒了几棵。那时,人们的精神生活贫困到极点, 大家穷极无聊,最开心的事是看泼妇骂街。几天没有泼妇骂街和打架的事发生,大家就闷闷不乐。只要听到有泼妇骂街和打架的消息, 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端着饭碗跑出来,把骂街的泼妇或打架者围成一个圆圈,高高兴兴、津津有味地边看边点评。 而双方家的男人一边观战、一边做好打斗准备。如果一方的女人摔倒了,就进入了战斗的高潮,自然是双方家庭的壮男出来对打,连带小孩子也操起家伙上阵。 如果打架双方都是大家族,那就更热闹了,双方会出动几个乃至十几个壮男,拿着扁担、锄头、抓钩或铁锹等被当做冷兵器的农具出来厮打。”
在这样的环境中,青年燕世超的理想是什么?我们没有问,他问谁?问天吗?1976年初,燕世超家所在的程楼大队(现在叫行政村)办中学,他父亲的老同事周在中伯伯正巧在那里驻点,推荐燕世超当民办教师。正是因为当上了民办教师,燕世超中学时代所学知识没有全忘记,为以后的高考奠定了基础。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他和一位关系最好的同学姜彦美去他父亲的工作单位安徽省涡阳县王安公社教办室报名,有位经办人不同意,说是已婚青年不能报名,这是上级政策。谈及高考,燕世超有点劫后余生的感觉:“有位当中学教师的亲戚来我家,闲谈中劝家父给我报名,家父也没信心,他认为考不上。1978年,临近截止报名那一天,周伯伯劝他给我报名,说是万一报不上名也没人知道,万一考上了,该多好呢。就这样,家父在截止报名前最后一个下午给我报上名,又给我找来几本参考书。那时,正值学生复习考试阶段,我只复习了两天三夜,就去参加高考了。后来,有人知道此事后写了封人民来信,托一位去县教育局办事的老师要他面交局长,信的大意是说有个已婚青年、出身地主家庭竟然也报了名想参加高考,这样的人难道可以参加高考吗?(事实上,按照当时的政策是可以报名的)那位老师中途把信拆开转交给了家父。那位告密者以为他做的这事神不知鬼不觉,后来见到我,假装惋惜地说:你要是不急着结婚就好了,就可以报名参加高考了,现在一切都晚了。俨然一副十分关心的口气。后来,我接到安徽师范大学阜阳分校(即今天的阜阳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当时,政审仍然很严,有位小学校长何某负责给我政审,就像做地下工作一样,夜里偷偷地给我填表。我们都担心有人知道此事后上访或写信诬告,尽量不向外透露半点消息。”
几十年后的今天,央视放映大型纪录片《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燕世超才知道,当年邓公顶住多大的压力,力挽狂澜,最终使他们这一代人获得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事实上,当年还是有很多像他这样的知识青年受到各种刁难,最终没有参加高考。譬如上述那位同学姜彦美。燕世超及其感慨:“1978年秋,当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彦美用手比划着天和地,伤感地对我说,从此以后我们俩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了。我直到现在都为他无比惋惜。多好的同学啊,上学时语文老师经常在课堂上朗读我们俩的作文,只是经办人的一句话,他的高考前途就被断送了。本世纪初,他来我这里小住,想在汕头市找份临时工干,可那时他已快50岁了,我也不认识企业界人士,这点小事都没能如愿。多年来,我每次回家乡,都要去看望恩人周伯伯。饮水思源,如果不是他,我最多就是民办教师转正而已,而我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早该被农民同化了。”
燕世超大学阶段英语从音标开始学起,大约过了一个学期,说是换新课本,那位英语老师又从音标教起。两年的英语学习,他的英语最多也不过初中二年级水平。大学毕业后在涡阳县城一所中学工作了六年,因为英语的原因,考研也考了六年。 我不禁倒吸一口气,是什么样的精神使得燕世超有这样的执着?涡阳人打架的那种拼命精神他用在了这里?燕世超1988年终于考上山东大学读研,毕业后分配到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工作。
《骆驼祥子》与《夜深沉》作品相当,地位悬殊
燕世超从山东大学研究生毕业,分配到安徽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当时,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每个科研人员要研究一位安徽作家,如文学所的所长张民权研究员研究公刘和巴金,钱念孙研究员研究朱光潜,夏明钊研究员研究嵇康,顾问施培毅研究员则对阜阳文学情有独钟,还有人研究桐城文派。恰好那时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成立不久,张民权就动员燕世超研究张恨水,从那时起,他就与张恨水研究结下不解之缘。研究初始,他先是看几部代表作以及魏守忠的《张恨水研究资料》,徐传礼的《闲话张恨水》,袁进的《张恨水评传》。这些初创时期的研究主要在搜集资料、梳理张恨水生平与创作历程以及对张恨水的重新评价上。这些资料与其他著名作家的研究资料相比,自然很贫乏。后来,燕世超申请的课题“张恨水研究”在单位立项,得到一点经费,正好北岳出版社出版了《张恨水全集》 ,就用它购买了这套1700多万字的全集,又买了徐永龄、张正编辑的120万字的四大本《张恨水散文》。算是有了一点家底。
燕世超的第一本专著《张恨水论》中最后一部分是“比较论”。比较自然是与相近的作家作品做比,因为二者之间具有可比性。在著述中,有一篇是把张恨水与张资平做比,因为二者都是现代通俗小说作家、畅销作家。张资平早年留学日本,思想激进,是创造社的骨干成员,具有长篇小说创作天赋,但后来沦落为汉奸。而张恨水虽然早年是礼拜六派的坯子,深受《花月痕》影响,但他靠着自己的辛勤努力,紧跟时代,在他那里,中国通俗小说最终完成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成为一位深受人民爱戴的爱国文人。虽是时代使然,但张恨水本人的天赋与人品,勤奋与努力毕竟是内因,是其创作成功的关键因素。
另一篇是把张恨水长篇小说《夜深沉》与老舍的代表作《骆驼祥子》做比,二者都是写人力车夫的命运与爱情悲剧,所不同的是故事结局:祥子在一连串的打击下堕落了,而丁二和却始终保持着做人的尊严和气节。无疑,丁二和的身上就有张恨水的影子。这两部作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应该各有千秋。但文学史对二者的评价差别很大,《骆驼祥子》评价甚高,《夜深沉》在很长一个时期无人问津。对作品的评价不公无疑是对作者评价不公的反映。
很想在汕大办一次研讨会
“人文科学工作者需要潜心、深入地做研究,要有自信。对于很自负同时学问做得很好的学者,我也很尊重,因为他有个性。但就我自己而言,我发现,看的书越多,越不敢说大话。谦虚不是做作出来的,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你越看书,越感到自己好像什么都不懂。就像张恨水研究,我虽然涉入其中已有20多年,但我绝对不敢称自己是这方面的专家,最多是知道一点皮毛而已。”燕世超说。省社科院的特点是各自为战。人员少,大家各搞各的,内部很少有学术交流,与外界也很少联系。这样,获取的学术信息量相对就少 。做学问自然是要能够坐得住冷板凳,但又要有充分的学术交流,一个相对闭塞的单位是难以做出成绩来的。
燕世超对自己工作过的安徽省社科院及其属下的文学所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过去的不少同事至今保持着来往。但大学的环境更适合他,广东的大学少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虽然每个单位都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相比内地,还是多了些自由度。张恨水研究会的成员多是大学老师,是因为学术重镇一般在大学,无论就科研经费还是人力,科研单位就目前来说是还难以和大学相比的。燕世超在汕头大学工作了十几年,在即将退休的当儿,他曾有一个愿望,那就是在汕头大学召开一次张恨水研讨会。他要为全国的张恨水研究者做一次尽心尽力的服务。
下图:张纪(左)燕世超(中)张一骐(右)
张纪对燕世超的后续
QQ
采访
如果从读者角度写文学史,
作家排名会打乱
张纪:我的直观感受是张恨水的作品依然深受群众的喜爱,最近在北京就遇到一位八零后的青年读者,她说她爸爸和爷爷都喜欢张恨水的作品,这样一家三代都是张恨水小说的崇拜者是很让我惊讶的。
燕世超:以平民视角观察社会,通过大众语言描述人生百态和特定时代人们的心路历程,从中折射出作家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是张恨水小说的魅力所在。
张纪:在文学史中长期以来难觅张恨水,如杨义所说。“ 作为一时间几乎家喻户晓的谜、张恨水是对我们文学史观念考验和挑战。”您怎么看?
燕世超:从某种角度说,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各种政治力量交锋的产物,作家在创作时,这些政治力量无时无刻不在对作品施加大小不一的影响;同样,文学史著也是各种政治力量汇聚的舞台。在这个舞台上,文学史家是导演,有的作家扮演主角,有的是次要角色,有的被一笔带过,有的提都不提。但若换了一个文学史家写作,这些顺序可能全被打乱了。这就是政治的力量,当然,又不全是,还有艺术的力量、道德的力量、历史的力量等各种元素起作用。
张纪:提到张恨水便立刻浮现两个话题,一是小说的成就很高且产量惊人。二是其人又是以悖论存在着的,解玺璋说的张恨水先生是:“被歪曲、被误解、被轻视、被冷落、被忽视、被埋没最严重,最长久的作家之一,这六个“被”实在是令人深思。
燕世超: 这其实是一个时代现象。张恨水一生为平民写作,不迎合主流意识形态,不为当权者歌功颂德,而且,他在新文学初创与发展时期异军突起,成为鸳鸯蝴蝶派代表人物,注定被新文学界曲解被批判。随着20世纪后期思想解放和学术自由日益深入人心,对张恨水重新评价和深入研究已是大势所趋。从世界文学史来看,一些作家生不逢时,当时不被重视,日后东山再起,成为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甚至是伟大作家。当然,也有一些作家生前炙手可热,死后被人遗忘。所以,只有那些经得起文学史检验的作家,只有那些在死后仍然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家,才能称得上是大作家甚至是伟大作家。
过去,张恨水的某些小说受到评论界单一的政治阐述,从而淹没了其丰富的内涵,也阻碍了对其艺术成就的探讨。在文学史上,一些作品产生了轰动效应,一些作品被埋没,但时过境迁,产生轰动效应的作品有可能被后世遗忘,而被埋没的作品在若干年后可能会大放异彩。时代在变化,人们的审美心理和接受能力在变化,对张恨水小说的理解与评价也在变化。所以,对任何作家作品都不能盖棺论定,因为我们无法代替前人和后来的人对作品做出评价。因此,只要张恨水作品还没有被人遗忘,对它的品评就永远是一个流动的过程。
张纪:有人是这样认为的,把张恨水放在通俗圈子里,就注定了对他评价不高,评论家对通俗二字是另眼相看的。小说艺术的俗与雅问题很多年前就争论过,比如《红楼梦》它是俗还是雅?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
燕世超:大俗有时也是大雅,就看读者如何理解了。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不同时代的读者都能够重新解读,从中获得不同的人生见解和艺术体验,使作品内涵愈益丰富。张恨水先生把满腔的同情投向生活在社会最下层的平民百姓尤其是女性,反映他们对公平正义的渴望、对伦理道德的坚守、对和平与光明的向往、对战争与黑暗的谴责,因此,他的作品最具人性化、民族性和时代感,也因此具有世界文学的意义。
张纪:我注意到最近文学史有各种写法了,有的侧重从作家的角度,有的侧重从作品的角度。 刻板形象有所改观。
燕世超:其实还可以从读者的角度写。譬如,我们可以通过对图书馆和书摊、出版发行等部门进行调查,分析一些作家各自大致拥有多少读者,进而研究这些作家的影响力和艺术成就。如果这样写,估计一些大作家会从文学史著中抹掉,而另一些作家则会被大书特书。本世纪初,据说有位著名作家出版了一本书,但在书店只销售了两本,作者都气得哭了。我们不难设想,即使你在作品中有很多很多的大道理,但作品的社会效益几乎是零,它的价值当然也几乎是零。这样的作家就没有必要在文学史上提起。所以,缺少对读者的研究,文学史家一厢情愿地写史,避免不了主观空想。文学史著与真实的文学史是不同的。文学史著实际上是一堆文学史资料加上文学史家的观点串联的结果。
我们不妨再举例说,儿童在读者中其实也占有较大的分量,但有哪一部文学史著把儿童文学作为其中的一章阐述过?没有。这是因为文学史家自身就认为儿童文学不重要,但上亿儿童每天阅读的文学作品难道不重要吗?没有这些儿童文学作品,孩子该怎么度过自己的童年?他们长大后会成毫无文学素养的人,这难得不可怕吗?几年前,我曾在香港杂志《文学评论》上发表文章,就文学史重写问题阐述一孔之见。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学史著,就是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民族,不同的文学史家也会写出不同的文学史。
20世纪是西方文学占强势的世纪,西方文学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文学,而中国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影响甚小,但弱小民族也可以产生文学大家甚至是大师级的作家。如果我们承认这个事实,把张恨水与巴尔扎克、大仲马这些大师级的作家做比是可行的。我认为,张恨水以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将会比现在更重要。
张恨水是中国抗战文学第一人
张纪: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这个时间节点上,请您对张恨水的抗战文学给以评价。他的抗战文学哪几部比较有代表性?特点是什么?有何意义?
燕世超:张恨水是中国抗战文学第一人,也是创作抗战文学数量和体裁最多的作家。当然,对于抗战文学的范围,譬如除了直接描写抗日战场的英雄事迹以及抒发抗日的爱国情感,描写抗战后方生活的真实状况、对抗战的反思、借古喻今的历史小说等是否算抗战文学,学术界可能会有不同的观点。如果把上述内容都包括在内,粗略估计,张恨水的抗战文学作品应在800万字左右。有人估计过,这可能是大后方新文学界所创作的作品总和,这当然还需要认真研究。这800万字,是一笔很重要的精神财富,它包括小说、散文、诗词、剧本等各种体裁,其中小说又包括纪实小说、历史小说、讽刺小说、社会小说等,内容十分丰富。目前,我们对他的抗战文学研究才刚刚开始,还远远没有深入下去。我认为,对张恨水的抗战文学研究完全可以写一部厚重的专著。在这800万字的作品中,对战争的体验与反思应该是最重要的,譬如对于大后方重庆上层社会纸醉金迷、官商勾结发国难财腐朽生活的描写,对于普通百姓无视家国仇恨、浑浑噩噩的精神状态的刻画,触目惊心,发人省醒。对比老舍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出版的长篇巨制《正红旗下》,张恨水这些作品的思想价值应该不亚于此。
张恨水较有代表性的抗战文学作品有10部:《八十一梦》向来为人所称道,它以梦的形式演绎现实,打破古今、人神界限,以离奇、夸张的描写影射现实生活中的丑恶与黑暗;《牛马走》(又名《魍魉世界》)、《纸醉金迷》揭露大后方官商勾结、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巷战之夜》(又名《冲锋》)反思抗战不仅是与侵略者的决斗,也是清除本民族文化垃圾、吐故纳新的过程;《大江东去》描写了南京大屠杀这一震惊世界的人间惨剧;《傲霜花》(又名《第二条路》)描写知识分子赤贫的生活以及穷且益坚的气节;《虎贲万岁》(又名《武陵虎啸》)作为一部纪实小说,真实地描述了1943年11月湖南常德保卫战期间,国民党第74军57师8529名官兵在余程万师长的率领下英勇抗击数倍于己的日本侵略者,绝大多数壮烈牺牲(仅剩83人)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史实;《巴山夜雨》描写了大后方百姓蝇营狗苟、不思抗日麻木的精神状态;《水浒新传》借梁山英雄受招安后抗金,曲折地表达了其抗日的决心,作品中的重要英雄人物几乎都是《水浒传》原作中出身门第不高、不受重视的次要角色,这样既使原作再创造的空间得以扩展,又把他关于英雄来自民间的思想与一贯的爱国精神巧妙地结合起来;《山窗小品》作为一部散文集,充分表现了作者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博大的人文精神,在恬淡闲适中隐寓着作家威武不屈、贫贱不移的文人人格,表现了作者深厚的古文功底特别是一般作家难以企及的冲淡的艺术风格。其实,散文随笔集《最后关头》和《上下古今谈》突出地表达了张恨水的文化观,也有一定特色。
张恨水的艺术世界大得很,研究空间要大力扩展
张纪: 张恨水研究今年来给您留下深刻印象的成果是哪些?
燕世超:张恨水研究最近几年的突出进步是出现了一个年轻的研究群体。他们学历高,功底扎实,研究方法新,思维活跃,成果质量高。一些年老的学者逐渐淡出,更多的年轻学者后来居上,这是张恨水研究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至于近年来突出的研究成果,我认为主要有二:一是谢家顺教授编撰的《张恨水年谱》,作为已经结题的国家社科项目,它是张恨水研究的标志性成果;二是朱周斌教授的专著《怀疑中的接受——张恨水小说中的现代日常生活》和《张恨水作品中的乡村与城市》,水平颇高。
张纪: 如何深化张恨水研究?
燕世超:一是研究方法要更新。20世纪可视为方法论的世纪,各种研究方法层出不穷,然而多年来我们的研究方法单一,总是试图在政治思想层面上拔高张恨水,其实,这样做往往适得其反。叙述学、神话学、文体学、文化学、传播学、风格学等方法,都可以用之于张恨水研究上,而不仅仅是社会历史方法。
二是研究空间要扩展。一些学者老是在其几部被称为经典的作品《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和《八十一梦》上兜圈子,朱周斌的《张恨水作品中的乡村与城市》就给我们全新的感觉,他让我们认识到,原来张恨水的很多不为人注意的作品也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三是研究队伍要扩充整合。 要注意调动和发挥一般院校的年轻学者的主力军作用。如果有关部门充分发挥全国各级院校、研究所、民间中的研究力量,相信他们能够把张恨水研究做大做强。张恨水研究会自身也要扩大影响,主动做好外联工作,很多张恨水研究者有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他们并没有在张恨水研究会的视野中,也就是彼此没有对接上。
四是研讨会会议形式要更加规范。张恨水研究会的研究活动可以灵活多样,但全国正式研讨会争取向国际会议惯例靠拢,比如参会代表要提交论文, 会议论文要经过审核,达到发表水平的方能在大会交流;每个人的发言要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要言简意赅,有新内容,发言后还要留出一定时间允许听众对发言内容提出质疑和反驳等等。
张恨水研究经历了给张恨水重新定位、宏观研究到微观研究几个阶段,初步形成了一个涵盖各个年龄层次的学术队伍,成绩是显著的。但我认为张恨水虽然可以老舍、巴金等同时代的大作家相媲美,但张恨水研究与这些作家的研究相比还很不相称,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不多。 这恰恰也是张恨水研究的发展空间,会吸引一大批有识之士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使得研究成果不断推陈出新。
上一篇:
北京人对张恨水的“不了情”
下一篇:
郑炎贵
友情链接
安徽省社科联
|
安徽省民间组织管理局
|
潜山县政府网
|
潜山热线
|
炫乐网络
|
Copyright (C) 2013 张恨水研究学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炫乐科技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潜阳路368号 邮箱:zhsyj888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