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 编者按】﹕不久前北京电视台播出根据张恨水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连续剧《纸醉金迷》后,引起了许多喜爱张恨水作品的人的关注。一时张恨水又成了人们热议的焦点。《纸醉金迷》20世纪40年代在报纸连载时,上海一家电影公司就有意将它改编成电影,只是因为局势变化,未付诸相当。时隔60年后,《纸醉金迷》终于被搬上了银屏,立刻受到了大家的喜爱。其实不只是《纸醉金迷》,根据张恨水小说改编的影视剧《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也拥有大量粉丝。一位资深的电视剧策划人曾说:“谁是近几年最受影视公司和导演青睐的小说家,答案不是巴金,也不是金庸,更不是张爱玲,而是张恨水。”
人生长恨水长东
张恨水是安徽人,祖居潜山。但是他人生72个年头里,在北京生活了40余年。他的作品中有大量描写北京的生活,可以说是北京使他名扬天下。那么张恨水这40余年的京城生活轨迹,究竟是怎样的呢?带着这样的好奇,我决定开始一段寻找张恨水在京生活轨迹的旅程。
张恨水第一次来北京是在1919年,算到今年整整是90年了。因此我这一次的寻访具有特别的意义。
怀宁会馆
张恨水到北京的第一个落脚点。我的第一站就从此开始了。1919年,在瑟瑟的秋风中,24岁的张恨水只身来到北京。来京之前,他就与在北京的同乡王夫三通信联系好来京事宜。张恨水刚到北京,来不及欣赏京城的美景,就直奔王夫三的住所。后来张恨水经王夫三引荐,结识了上海《申报》驻京记者秦墨哂,并在其手下开始了他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
根据张恨水的儿子《回忆父亲张恨水先生》一书中介绍,张恨水初到北京“住进了怀宁会馆,不久又搬住潜山会馆”。
怀宁会馆是安徽籍的会馆,会馆就建在了阎王庙街。当时张恨水来京投奔的王夫三就住在这所会馆里。张恨水初来北京,人生地不熟,王夫三就让他住在自己的住所,而自己则搬到工作的报馆居住。阎王庙街的怀宁会馆虽然只是张恨水的一个临时落脚点,但是这里给了他对北京的最初印象。张恨水先生后来写过一系列关于北京的文章,我想这会不会与北京给了他美好的第一印象有关呢?
怀宁会馆在阎王庙街里,现在大家可能对阎王庙街不熟悉,因为在北京的地名中像这样“吓人”的名字,已经没有了。现在的阎王庙街1965年以后改叫了具有典型新时期色彩的名字 ──“迎新街。”
迎新街在骡马市大街的南侧,这里现在交通便利6路、5路、687路、743路公共汽车和102路、105路电车全都路过。下了公共汽车,我按照地图的指引,先进了果子巷中,因为在地图上迎新街就在果子巷的南面。当我沿着果子巷向南走进了迎新街,我发现我走进了老北京人的普通街巷生活。
迎新街因深藏走在胡同里,少了车马的喧嚣,因而胡同显得格外安静,偶尔几辆自行车驶过,清脆的车铃打破了胡同的安静。胡同两侧全是民居,居民晾晒的被子一个一个搭晒在太阳下。便民的菜店、小卖部、水果摊、主食厨房散在胡同临街的平房里。
迎新街不长有四百多米,1965年前迎新街分为两段﹕南段称张相公庙,北段称延旺庙街。延旺庙街是从阎王庙的谐音而来。1965年整顿街道地名时,把两街合并定名迎新街。因此我想怀宁会馆就在迎新街的北段了。果然走进街里不远就看到了原来的阎王庙,庙虽是破败不堪,但是庙门的石额还在,为这座古庙平添了几丝古老的感觉。怀宁会馆就在阎王庙对过儿,原来的大门已经被封死了,会馆新辟的门,斜开在了北墙上。再往会馆里走,狭窄的通道仿佛一线天,让人不敢往里迈步。但是原来的怀宁会馆不是这样的,据记载,怀宁会馆原来有92间房屋,应该算是规模较大的会馆了。怎奈,时间使它改变了模样。
潜山会馆
离开怀宁会馆,我穿过骡马市大街,来到了路北的山西街。因为,张恨水在王夫三的住所住了一段时间,就搬到了山西街的潜山会馆。当时宣南一带报馆云集,在报馆里谋生的编辑、记者们,大都住在宣南一带房价低廉的会馆中。张恨水是“北漂”一族,像同行一样选择了会馆居住。潜山会馆是安徽省潜山县在京开办的会馆,张恨水是潜山人,他搬到家乡的潜山会馆,就如同鱼儿得水一般。张恨水在这里一住就是6年。
张恨水到京后,先在上海《申报》驻京通讯社工作,不久经方竟舟介绍认识了《益世报》的编辑成舍我,被推荐为兼职助理编辑。张恨水同时为《申报》和《益世报》工作,他在《申报》工作的月薪是10元,工作时间从上午9点到12点,下午是2点到6点,而《益世报》的月薪是30元,工作时间是晚上10点到6 点。张恨水有了这份兼职工作,虽然休息的时间没有了,但是收入增加了,他终于在北京立住了脚跟。
会馆的生活和从事新闻职业的经历,给了张恨水写作的素材和灵感,他的成名作《春明外史》就在这一期间问世了。《春明外史》是张恨水在北京创作、发表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讲述了住在会馆之中的皖籍新闻报人杨杏园在北京的生活。有时我常常想,杨杏园在北京的经历和感悟,是否就是张恨水这样的皖籍报人在北京生活的写照呢?
随着对张恨水越来越深入的了解,我有了急于要见到潜山会馆的念头。潜山会馆在山西街,离沃尔玛超市很近。我到山西街探访时,发现 这一带正在拆迁,这使我的心头一紧,我有一种担心,潜山会馆会不会也在拆迁之列。走进山西街,看到街里的房屋安然无恙,我心中悬起的石头才落了地。潜山会馆在山西街北口的7号,我顺着门牌号,走到7号院门前,刚巧有两位居民在院门口聊天,我就问他们,“您这院子原来可是会馆。”“没错,潜山会馆。”听了他的回答,我心中一喜,因为像这样了解自己院子的人,在我探访的过程中,还是头回遇到。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接着问:“您知道张恨水原来住这儿吗?”“ 知道呀。”老居民干脆地回答,而且他还热情地将我带进院子,指着院门口的那间房子说:“张恨水原来就住这儿。”我赶紧举起相机拍下了张恨水住过的旧屋,热情的老居民还不时地为我挑选拍照的角度。北京人一贯的热情,溢满在小院中 ……
门框胡同12号
张恨水1930年到1933年在此居住。
门框胡同位于京城著名的大栅栏商业区,街北起廊坊头条,南至大栅栏。解放前曾经以小吃闻名于世。就是这样的小吃一条街,谁能想到它会与著名的章回小说大师张恨水联系在一起。
1930年,离京一些日子的张恨水,带着他出版几部著作而获得的丰厚稿酬回到北京。张恨水是个孝子,手头宽裕的他,将母亲和弟妹们接到了北京。这一大家子人不能再住在会馆中了,于是张恨水在门框胡同12号找到了新居。
张恨水在门框胡同的住所曲折婉转,前前后后,大大小小有7个院子,居住十分宽敞。进大门的第一院,向南是跨院,住着上大学的弟弟。向北进一座绿屏门是正院,张恨水住在这里。向东穿过一个短廊,走进一个小门,路斜着向北有个三角形的院子,这里是张恨水的客房和书房。书房狭长,窗外有紫藤架,有丁香和山竹。庭院里花木繁茂,绿叶成阴。在门框胡同,张恨水的生活优越而安定,这也使他的小说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在这里他撰写了有“民国《红楼梦》”之称的《金粉世家》,创作了《满江红》《落霞孤鹜》《美人恩》等小说,及《九月十八日》等大量抗战小说。
门框胡同我印象很深。那时前门大栅栏一带是北京的著名商业区,曾经有谚语提到京城的几个繁华之处:“东四西单鼓楼前,王府井前门大栅栏,还有那小小门框胡同一线天。”当年的门框胡同汇聚了京城著名的小吃摊,从南到北依次有:复顺斋酱牛肉、年糕王、豌豆黄宛、油酥火烧刘、馅饼陆、爆肚杨、年糕杨、豆腐脑白、爆肚冯、奶酪魏 …… 这些小吃摊虽然门脸不大,但是那手艺、那味道现在想起来还让人回味无穷。
前几天,为了寻访张恨水的故居,我又一次来到门框胡同。重新整饬一新的大栅栏里人山人海,而大栅栏近旁的门框胡同与之相比差着不是一个节气了。胡同里的房屋低矮破旧,还灰头土脸的,胡同两边虽然也是打着京味小吃幌子的小店,但是店主南腔北调的口音,让我疑惑。昔日里门框胡同的京腔京韵荡然无存,仿佛是失了灵气的方仲永,众人矣!门框胡同里全是出租了的摊位,哪里还找寻得见舒适宜居的四合院呀。就是有这样的院子,估计也早改成饭馆了。
【洪克珉按】《北京青年报》2009年5月13日发表了尹玉泉先生的大作:《张恨水在北京住过的地方》。
我曾说过﹕科学与艺术之美,长存人心;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被整个社会所尊重;── 是人文社会、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张恨水先生,无疑是中国近代和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尹玉泉先生自发地「决定开始一段寻找张恨水在京生活轨迹的旅程。」寻找「张恨水在北京住过的地方」,以看到「北京」的「变化」。是十分难能可贵的,也是人民群众和整个社会开始重视一个文学家的标志。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通过推倒「两个凡是」,「拨乱反正」,「拨左反正」,对张恨水先生这样一位人民作家、民族作家,开始有了如实公正的评价,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果。张恨水先生在北京最后的故居:西城区西四砖塔胡同 95 号,现在已拆迁、夷为平地、荡然无存了!我相信,北京市城市建设和其他的有关官员,根本不知道「张恨水先生」是何许人也。更不知道他们拆掉的,是一位重要的中国作家的故居。
张恨水先生 1967 年 2 月 1 5日病逝,距今仅仅 42 年,不到半个世纪。张恨水先生故居就要开始「寻访」了,要「考古发掘」了,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作家的「悲哀」!尹玉泉先生文章深入细访,拍摄了珍贵照片,对张恨水先生居住过的「怀宁会馆」、「潜山会馆」和「门框胡同12号」有详尽描述。好友洪旻兄转来他收集、整理的张恨水先生故居资料。张恨水先生在北京共住过三个会馆:皖中会馆(待查)、潜山会馆、安徽会馆。六处私宅:未央胡同36 号;大栅栏 12 号;国子监大方家胡同 12 号;铁门胡同;北沟沿甲 23 号(今赵登禹路)及砖塔胡同 43 号(后改为95号)。
据洪旻先生说,尹玉泉先生文中一处有误:张恨水先生没住过「门框胡同 12 号」;五处有漏;对张恨水先生在北京最后居住最久的「西城區北溝沿(今趙登禹路)甲 23 號和西城區西四磚塔胡同 43 號(今 95 号)」两处故居,则资料不足不详,是为缺憾。
洪旻先生希望对尹玉泉先生的大作:《张恨水在北京住过的地方》,作图文补充。据洪旻先生讲,当年张恨水先生亲属,想把西城区西四砖塔胡同 95 号故居,捐给国家,但北京市竟然没有一个单位愿意接收捐赠,遂有今天拆毁、夷平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