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联系我们
网站首页
学会简介
新闻频道
研究动态
成果展示
专家访谈
年谱简录
恨水文斋
文苑奇葩
馆藏陈列
史海钩沉
影视展播
最新公告:
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秘书处2018年“三公”经
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秘书处2018年预算公开说
张恨水研究会秘书处2015年部门决算情况公布
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秘书处2014年收支预决算
2015年“三公”经费预算支出情况公布
“张恨水与文化自强”学术研讨会公告
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2014年“三公”经费支出
恭贺张恨水研究会网站升级成功!
站内检索:
搜索
文苑奇葩
文苑奇葩
你当前所在的位置:
返回首页
>
文苑奇葩
>
云松待净土,恨水享潜山
时间:
2014-06-13 10:09
来源:
张研会xu
作者:
储北平
点击:
次
----写在张恨水“回家”后的第二个清明节
储北平
2014年是张恨水先生诞辰120周年,也是先生“回家”二周年。在先生故乡安徽省潜山县,社会各界人士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位从家乡土地上诞生的通俗文学大师。
清明节期间,潜山县皖光苑的张恨水墓园里,前来扫墓、献花、祭拜的人络绎不绝,人群中有先生亲属、作家诗人、机关干部,更多的是自发前来的潜山百姓。往年的清明节,在潜山县黄岭村的张恨水故乡,周边群众自发为张家祖坟培土、插标、祭扫。自张恨水魂归故里,骨灰安葬于墓园,每年的清明节,不少群众便多了前来张恨水墓园祭扫这项议程。
张恨水墓园坐落于世界地质公园天柱山下,安徽第一塔太平古塔之侧,坐南朝北,背倚青山,前依水池,左右环抱,风景如画。墓园里简朴、凝重、肃穆,正中间位置是先生铜像。先生端坐在藤椅上,右手拿着一本书,目视远方,目光深邃而睿智。皖山皖水,滋养了张恨水,如今经过多方努力,先生终于躺在了故乡的沃土里。
天柱山、张恨水,名山、名人也真正实现了“山水”相依、珠联璧合。张恨水是潜山人的骄傲,是安庆人的骄傲,也是安徽人的骄傲。对于历史文化名城潜山来说,张恨水是一张文化名片,老百姓发自肺腑的对先生寄予了深厚的感情!
魂兮归来,青山何幸
巍巍天柱,悠悠皖河。2012年10月12日上午10点,在潜山县博物馆,苍松翠柏掩映下,修葺一新的张恨水墓园显得格外肃穆。在省外办、省政府参事室相关人员陪同下,在家属和亲属的护拥下,张恨水先生的骨灰正式安放其间。一代大师终于落叶归根,长眠故里。
张恨水小儿子张仝、长女张明明、幼女张正以及30多位亲友参加了骨灰安放仪式。来自全国各地的张恨水研究会的专家,省、市、县各级领导以及自发前来的群众千余人,共同见证了这一庄严时刻。随同骨灰一起回乡的,还有张恨水生前最爱看的2275册《四库备要》目录,以及部分遗物和62本《张恨水全集》照片。
“四十五年了,我终于帮丈夫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张恨水长媳周维兰感慨。“有了张恨水,潜山才有了真正人文意义上的高山仰止。”在当时现场,张恨水研究会副会长郑炎贵热泪盈眶。
张恨水是鸳鸯蝴蝶派代表作家,享有“民国第一写手”、“中国第一畅销书作家”、“通俗文学大师第一人”等美誉。身后留下了《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八十一梦》等代表作,其中多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深受观众欢迎。
时任潜山县博物馆馆长李丁生说,早年,在规划张恨水墓园时,张恨水的女儿张明明曾提出,张恨水是布衣作家,喜爱宁静的生活,因此墓园的规模不要大,肃穆宁静就好。同济大学根据张恨水题画中的诗句“看云小息长松下,自向渔矶扫绿苔”的意境,设计了墓园的景观规划,努力营造出先生心中的诗情画意。
由于新的陈列馆还未建设完毕,张恨水先生的主要事迹和物品仍保存在老纪念馆内。现任潜山县博物馆副馆长陈立民介绍,墓园总投资480万元,内设陈列馆、墓室、铜铸像、恨水亭等。园子正中间位置,是张恨水先生铜像,连底座2.95米高。铜像身后是新建好的墓园纪念馆,为单层坡屋顶建筑,突出传统民居的特点,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内设两个展厅,主展厅面积160平方米,次展厅面积63平方米,展出的是张恨水的文学成就和人生历程。若偏要我找出一点遗憾的话,那就是张恨水生卒应为“1895.5.18—1967.2.15”,阴历为“一八九五年四月二十四日----一九六七年正月初七”,而墓园像座台的标注未标明阳历或阴历,为“1895.4.24----1967.1.7”,易产生混淆和误导。
张明明是安徽省文史研究馆海外特约研究员、美国大华府中华文化艺术同盟主席。她说:“我父亲曾写过这样两句话:‘家乡料是卿先到,平安二字告母亲。’透过这首诗,我们看出父亲是很想念母亲,思念家乡的。将父亲安葬潜山,是尊重父亲的想法。”
张恨水对母亲极其孝顺。抗战开始后,像张恨水这样的文化名人留在沦陷区,有被迫做周作人那样的文化汉奸的危险,而他又无力把家人带往大后方。母亲深明大义,让他尽管走。张恨水出门一口气狂奔好几里路,不敢回头再看一眼老母亲。
抗战胜利后,他告别重庆,返回安庆,在离母亲租住的小楼还有百余米,就跳下人力车疾奔。当看见小楼上翘首以待的母亲,大喊一声“妈——”,便泪流满面、远远地向母亲跪拜。接着,他冲上小楼,再拜倒在母亲面前:“妈,儿子对不住您,八年没有伺候您、孝敬您了……”这次与母亲短暂的相聚中,他回避了一切应酬,厮守母亲身边,给她端茶倒水、捶腿捶腰、嘘寒问暖。即便是母亲打牌时,他仍然不离左右,为她装烟丝、点烟火、续茶水。
1951年底,母亲戴信兰告别人世,他将母亲的照片挂在客厅正中,年年除夕,都点上蜡烛,恭敬地向母亲跪拜。他说这是“在做我心之所安的事”。1967年,张恨水生命中最后一个除夕,医生已经通知他的儿女为父亲准备后事。但这位72岁高龄、右半身偏瘫的老人,仍然让女儿用白萝卜切成两个烛台,点上红蜡,在儿子、儿媳搀扶下,颤颤巍巍地朝母亲遗像磕了三个头。闪烁的烛光下,他嘴里喃喃有语,向母亲倾诉着。七天后,农历大年初七,他离开人世,到另一个世界里与亲爱的母亲相聚了。
张恨水曾写过这样一首诗:“江南家住碧萝村,村外丛山绿到门。一别早忘猿鹤约,十年犹忆水云痕。”诗中,满怀对家乡美景、亲人的思念,透露的是先生魂归潜山的夙愿。而今,恨水长东,潜山长绿,先生入土为安。
引雅入俗,文坛奇葩
先生原名张心远,1914年开始使用“恨水”这一笔名,取自李煜名句“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1924年4月张恨水在《世界晚报•夜光》上连载章回小说《春明外史》,长达九十万言,使张恨水一举成名。1926年,张恨水又发表小说《金粉世家》,进一步扩大了他的影响。随后,小说《啼笑因缘》将张恨水的写作推向新的高度,当时因《啼笑因缘》而作的续书之多成为民国小说之最。1949年,张恨水任中央文史馆馆员。
作为当时公认的“民国第一写手”,有专家称他与鲁迅是“双峰高下相望,二水分合长流”。张恨水寄身翰墨50余年,创作小说120多部,出版作品3000多万言,数量之多、流传之广、影响之大,三点具备者,在中国找不到第二人,在国外恐怕也只有法国大仲马可与比肩。老舍曾称赞他是“国内唯一妇孺皆知的老作家”,肯定他“是个真正的文人”,说他是个“重气节、最富正义感、最爱惜羽毛的人”。先生曾自比“推磨的驴子”,友人则称他“徽骆驼”,“除了生病或旅行,没有工作,比不吃饭都难受”。
先生才思敏捷恐怕也是一般作家难以企及的,往往构思片刻即能写出锦绣文章。他曾在《南京人报》任职,一天夜里,报纸即将排版,但有一版上还有一小块空白。张恨水得知后,略加思考,便信手写了一首打油诗:“楼下何人唤老张,老张楼上正匆忙。时钟两点刚敲过,稿子还差二十行。”该诗见报后,报界同仁和广大读者都说此诗安排得实在太恰当。
作为一名新闻从业背景深厚的作家,他的小说取材广阔,新闻性强,追求情节的曲折起伏,故事的生动有味,注重语言的平易晓畅,注意读者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运用章回体这一艺术形式表现现代生活。茅盾说:“在近三十年来,运用‘章回体’而能善为扬弃,使‘章回体’延续新生命的,应当首推张恨水先生。”
20世纪20至30年代初,先生所写的言情小说《春明外史》《金粉世家》《啼笑因缘》,以恋爱悲剧反映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后者更是风靡一时,将言情内容与传奇成分融为一体,在传统章回体式中融入西洋小说技法,吸引了各个层次的读者。特别是“九一八”事变后所写的以抗战为题材的“国难小说”,如收在《弯弓集》内的短篇小说,意在“鼓励民气”;中篇小说《巷战之夜》,则直接描写天津爱国军民反抗侵略、浴血奋战,艺术视野趋于开阔,格调趋于豪放;写于抗战时期和抗战胜利后的长篇小说《八十一梦》和《五子登科》,是揭露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社会讽刺小说,巧于构思,富于想象,讽喻辛辣,现实主义成分明显增强。此外,长篇小说《落霞孤鹜》《水浒新传》《大江东去》《石头城外》《热血之花》《纸醉金迷》《魍魉世界》等都是有影响的作品。他还著有古典文学论集《水浒人物论赞》、散文集《山窗小品》,以及大量杂文和诗词等。
文化的雅俗,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俗并不必然代表低劣,雅也不一定代表高尚,应该以超越雅俗的眼光,去辩证地看待文学艺术。从某种意义上看,决定和影响一个国家公民素质的重要因素,不是这个国家有多少个“鲁迅”,而是这个国家有多少个“张恨水”。我们的文化除了要有静水深流的、深层的、博大的、宏远的精品力作,还必须有流行的、时尚的、通俗的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对当前的时代和社会来说,我们文化和精神的任务是,一方面需要以“鲁迅”为代表的高雅、严肃、精英的文化,让其成为当今文化的核心价值、主导地位,发挥其激励、引导、向上的作用;一方面需要“张恨水”、“金庸”这样的代表着优秀的、健康的、通俗大众的文化,让通俗文化得到极大的广泛的普及和流行。
中国文化要想真正走出去,经典与高雅文化固然必不可少,但在快餐式流行文化的世界潮流中,通俗文化显然具备更大的张力,在文化交流方面,能够更迅速地传播并深入人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拿韩国来说,他们的文化走出去,很多时候依靠的正是“鸟叔”、韩剧这样的通俗文化载体。这类流行与通俗文化不会像诺贝尔文学奖那样阳春白雪,甚至可能为一些精英所不屑,但事实上,席卷世界的“韩流”文化,已经对他国民众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它在给人们提供健康积极的精神文化享受,迎来滚滚商机的同时,也在传播民族文化,获得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死生契阔,故土如梦
张恨水先生一生孤蓬万里,藉如椽之笔赢得身前身后名,然不论身寄何处,家乡潜山皆是他心头的一缕香。
张恨水先生出生在江西,少年时回潜山老家定居。在潜山余井镇黄岭村,家乡人习惯把先生住过的老屋称为“黄土书屋”。房屋的背面是天柱山,前面是潺潺的皖河。正是这皖山皖水之间,孕育了一代才俊。
1955年,张恨水在阔别家乡多年后再次回到家乡,这是他生平最后一次回到潜山县。直到12年后在北京逝世,再没回过故乡。
然而,张恨水先生一生眷恋着故乡山水。少年时代,他常到天柱山和皖河岸边游玩。在成名作《啼笑因缘》序中,他特地落款“潜山张恨水”。池州学院教授、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副会长谢家顺说:“张恨水的很多作品,是以家乡为背景素材的,比如《秘密谷》、《天明寨》、《现代青年》等。他曾用过‘天柱山人’、‘我亦潜山人’、‘程大老板同乡’等笔名,这也可以看出他对故乡的深厚情感。”1949年,张恨水大病一场。病好后,他开始了1955年那次回乡之行:途经芜湖、合肥、安庆、潜山。期间,他主要是待在安庆,回去后他写了一系列反映安庆变化的散文。“从生活习惯上来说,先生说的是皖赣方言,喜欢家乡的饮食,尤其喜欢吃红烧肉。过节时,遵循着家乡的风俗,比如除夕接祖。”谢教授表示,张恨水的一生与潜山紧紧相连。
1937年12月南京失守之前,张恨水将一家老小三十多口人,从南京迁到潜山故居。张恨水应潜山抗日动员委员会之邀,做了题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演讲。之后,张恨水又应邀到梅城小学做题为《我们一定能取得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的演讲,引起轰动。晚年行动不便,他常把保存多年的一套黄梅戏《天仙配》唱片拿出来放,重温乡音,抒发乡情。
1967年2月15日,张恨水在北京去世,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文革期间,张恨水的子女获悉有人要将张恨水的骨灰从墓地里挖出来扔掉,于是抢先从墓中取出,此后一直藏在张恨水四子张伍的家中。四十五年来,张恨水子女前赴后继,用张伍先生的话说,“全家兄妹全力以赴”,不管是风和日丽还是狂风暴雨,也不管他们身处何方,他们的心都紧紧守护在心爱的父亲身边。
张纪是张恨水长孙,曾著书《我所知道的张恨水》。“爷爷一生有三事不能,饮酒、博弈、猜谜;有三事不精:书法、英文、胡琴。但品茶、赏菊、习画、爱书、学英文一直到老未停。”张纪说,“我的名字是爷爷起的,我的出生日和我爸妈结婚纪念日巧合,爷爷脱口而出就叫张纪,纪念的纪。”“在我十岁的时候,我爷爷就离开了我们,他没有给我们留下什么物质遗产,他留下的是书……”张纪说,自己作为张恨水的孙子,自然会招来很多的询问,他写这本书既是对外界的答复,也是怀念爷爷的最好方式。
《阳光》杂志社长兼主编徐迅是潜山藉知名作家,他曾在《北京日报》撰文,将张恨水“回家”与莫言获诺奖并称:“就在莫言荣获2012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第二天,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张恨水骨灰的安葬仪式在他的家乡悄悄地举行。我把这两件事放到一起说,是想说这两件事都是中国文学界的大事——如果说莫言获奖是中国文学的生之荣耀,那么张恨水魂归故土当属中国文学的一种欣慰吧?”
先生一生,始终处在动乱年代。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以后的抗日战争,再后的解放战争,他都赶上了。他的作品没有离开当时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纷繁复杂,各种人物粉墨登场,但他的作品主题都是向着真善美、颂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都是揭露假恶丑、鞭挞各种虚伪奸诈贪婪和愚昧行为的。他始终处身于社会生活当中,反映各阶层人的生活。对人性的追求和捍卫,是他作品的上线,也是他作品的下线。在道德的准绳上,他是经得住各种检验和拷问的。他的作品里,有少男少女的缠绵悱恻,有情人之间的卿卿我我,有夫妻之间的恩恩怨怨,甚至也不乏各种各样的打情骂俏,男盗女娼,千姿百态,纸醉金迷,柳绿花红,但却没有让人不堪入目的低级趣味。应该说张恨水是个良心、良知、良能“三良”皆善的作家。
时至今日,张恨水创作经验和艺术实践,仍然能够给我们许多启示。先生强烈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意识;他的正直人格平民意识和很强的正义感;他的社会忧患意识和对弱小者的深切同情,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改良,他立志为平民百姓写作,他坚持民族化、大众化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文学思想观念;他的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几十年如一日的创作精神和矢志不渝的艺术追求;他对作家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念的高度重视和深刻认知,严格自律和自我道德规范,对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的文学艺术世界,仍然具有相当的积极意义和深刻的思想启迪。
乡陌相盼,游子来归
早在1992年,潜山县便积极推动张恨水“回家”。县委、县政府多次主动建议,请求大师叶落归根,并着手规划建设张恨水文化园。
就在潜山县努力争取先生“回家”同时,北京十三陵公墓、合肥名人墓园都曾多次联系张恨水亲属,希望能将先生的骨灰留在他们那里。由于张恨水先生有叶落归根的遗愿,其女子也很希望父亲能魂归故里,一直没有答应其他各方邀请。近年来,潜山县委、县政府一直表达着迎接大师回乡的强烈意愿,并多次派人和张恨水亲属接触沟通,听取他们建议。
与此同时,家乡人民也在盼着先生的“回家”。张恨水家的祖坟就在黄岭村山后的一个山岗上。先生亲属都长期在外,回乡祭拜机会少。当地群众每年清明和春节都到先生的祖坟上祭拜,还帮着清理坟上的杂树和四周排水沟。在潜山,还有一批本土学者自发研究张恨水,他们中有普通机关职工、教师,还有退休老同志。年届八旬的徐继达先生便是领军人物,上世纪80年代他任潜山县政协主席时,曾呼吁倡导开展张恨水研究,终于成立了安徽省张恨水研究会。徐继达说:“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我呼吁开展张恨水研究的初衷就是用文化提升天柱山旅游的内涵。”如今,潜山县到处烙下张恨水的文化印迹:城区广场上刻有张恨水头像和“啼笑因缘”题字;中小学把张恨水写进乡土教材;老家余井镇中心学校筹建了“张恨水文化教育园”。
为给大师身后找一个合适的安息之地,当地政府为墓园选址三易其地。最后,在亲属的建议下,选中潜山县博物馆内西侧的一块土地,规划占地6980平方米,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经过协商,2012年10月,张恨水的骨灰被迁到新建的张恨水墓园。接下来,一批遗物将陆续充实到纪念馆中。同时,张恨水的亲属正在整理张恨水的作品,整理好后,还将每个版本的书籍各捐赠博物馆一套。
张恨水先生曾写过一篇题为《潜山秀才不发达》的短文。他说:潜山县的文风,其实也是官运,是不大高明的了。据说:前清三百年,未曾点过一个翰林。就是再追溯上去,也未曾出过什么伟大人物,在历史上很不容易找着一个挂潜山县的名人,在我二十岁以前,少年好胜之际,曾把一部潜山县志,背个滚瓜烂熟,以为我终不甘“数典而忘祖”,要沙里淘金,找出一个人来。然而结果只是失望。
先生说,为什么这样热心替潜山县人争气,说起来倒是有点羞答答的。因为若有一天我做到了刘邦,那些潜山佬,却是我的“丰沛故人”哩!虽然,我终于是拍案而起曰:得之矣。这或者是庄子所谓“道在屎溺”。然而我觉得“楚国无以为宝”之余,这是我有“人杰地灵”之感的。这究竟是什么?就是北京出版的《梨园外史》,“开宗明义”之下,“大老板程长庚本纪”,给我穷措大吐了一口气。原来大老板便是我的同乡。我有了大老板,较之临邑桐城人士之夸耀张家父子宰相,以及姚方古文正宗。却不相上下。看官,你不要以为我“喜而加诸膝”的,太看重了一个戏子。我相信五百年之后,人家知道有程长庚,而不会知道哀哀诸公……
可以告慰张恨水的是,先生文脉在潜山流淌。继先生之后,潜山走出了一大批专家学者和文化名流,目前正活跃于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和科技舞台上。如:新中国第一代杂技表演艺术家夏菊花,素有“顶碗皇后”、“杂技女皇”之誉;“人文诺贝尔奖”获得者余英时,他治学自史学起,后达至中西、古今贯通,其对儒家思想及中国道统文化的现代诠释自成一体;黄梅戏第三代代表人物、当代黄梅戏领军人物韩再芬,曾获“德艺双馨”优秀艺术家称号;中国工程院院士胡之璧,是我国中药生物工程研究的创始人之一;“三冠才子”范光陵,开创中国三大诗派之一的“新古诗”,首创中文“电脑”一词,在企管方面卓有贡献……
在潜山,人们把天柱山和张恨水合称“一山一水”。张恨水叶落归根,真正实现了“山水”相依。张恨水故居复建工作也已摆上日程,潜山县委主要负责人表示,将以张恨水墓园落成为新起点,科学、系统、全面地保护和利用好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下一步,省、市、县有关部门将精心打造张恨水文化园,力争将其建设成为潜山县乃至全省的一个文化品牌!
上一篇:
民国版《非诚勿扰》----《傲霜花》
下一篇:
浓花如火傍斜晖
友情链接
安徽省社科联
|
安徽省民间组织管理局
|
潜山县政府网
|
潜山热线
|
炫乐网络
|
Copyright (C) 2013 张恨水研究学会 All Rights Reserved. 技术支持:
炫乐科技
地址: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潜阳路368号 邮箱:zhsyj8888@163.com